24小时接单的黑客网站

破解教程,破解软件,破解补丁,破解密码,破解软件下

破解俄军(为什么俄罗斯破解强)

本文目录一览:

求助,谁帮我搞清使命召唤马卡洛夫的权利到底有多大??

不是,而是嫁祸,马科洛夫并没有控制了整个俄罗斯,而是利用了俄罗斯:先在灭杀那关(就是飞机场屠杀)那里,用子弹,美国阿伦卧底尸体留下来的痕迹种种嫁祸给美国人,使得俄国人民痛恨自己的征服,反美热潮开始,这个时候只要马科洛夫站出来说他要打倒美国的话这不就等于控制了俄国了么?而在8里面我们都知道了俄国总统也明白不是美国的错,不过政治内部已经基本上给马科洛夫收买了(飞机整两个带300多发子弹,4*4个闪光弹....要怎么样才能上去啊...),就是等于马科洛夫等于差不多要控制了俄国内政但是俄国总统还在,马科洛夫借刀杀人而已。而他也走狗屎运美军也有人想引起战争.....6的将军为了核弹的报仇而单独不调查事情,直接发起战争。使得双方总统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开始发起战争了。而你说的手下,马科洛夫他应该跟国际毒品跟武装交易很多,从地方独立他没少帮忙,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死士团队。

使命召唤8的剧情问题(1):马卡洛夫与俄军的关系(2)进攻欧洲的是马卡洛夫还是俄军。毒气袭击谁

(1)COD8里马卡洛夫在劫持俄国总统后控制了俄军,在这之前马卡洛夫和俄军没什么直接联系。

(2)进攻欧洲的是俄军,但这时的俄罗斯军队已经归马卡洛夫管了。毒气袭击是马卡洛夫派遣的恐怖分子制造的。

(3)俄军穿的是迷彩服,马卡洛夫的私人军队不穿军服,不戴头盔,带着墨镜。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俄军是不是打死了很多自己人?

经过上个冬天的严寒之后,德军在经过春天的复苏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这一次,希特勒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全面战争,以原南方集团军群为核心的A,B集团军群扮演了1942年夏,整个东线的主角,南俄的战局就此拉开。

第6集团军成为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命运的核心,而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命运则和德军在南俄乃至整个东线的命运息息相关。

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无疑对德国的最终失败有关键性的转折作用,那么在这里德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失败,接下来就一一探讨。

关于南俄一系列行动德军集团军的编制布置情况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及,这里就不再复述。(请参阅我的另一篇文章 。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后南线德军编制及其演变情况及一点战术假设

叙述的起点就从1942年6月28日,B集团军群的进攻开始。

B集团军群的攻势分为南北两个方向。

◇北翼部署有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位于库尔斯克一带。

他们的编成为:

(1)第2集团军,下辖第13军,第7军,和第55军。

(2)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下辖第24装甲军(后调拨归第6集团军指挥),第48装甲军。

◇ 南翼部署有第6集团军及第4装甲集团军另部,位于别耳果罗德至哈尔科夫一带。他们的编成为:

(1) 第6集团军,下辖第8军,第17军,第51军和第14装甲军,(第24装甲军后由第4装甲集团军调至)

(2) 第4装甲集团军(另部),下辖第40装甲军(于7月17日调拨归A集团军群指挥),第4军和罗马尼亚第6军。

在南北两翼间有匈牙利第2集团军策应。

这是一个典型的钳型攻势。

北翼德军的目标是在夺取沃罗涅日之后沿顿河南下建立一条防线,在夺取沃罗涅日之后,第2集团军则据守此处,与中央集团军群保持联系,其余部队沿河南下。南翼德军则直指斯大林格勒。从整个南俄战局来看,B集团军群所处的作用和地位与北翼德军在B集团军群中所处的作用类似,即建立一条保证南翼行动的防线。仅从这里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考虑到B集团军群只是南俄作战的一部分,与A集团军群相联系起来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此问题之一:

“德军有限的兵力被分散成两个方向,即B集团军群的斯大林格勒方向和A集团军群的高加索方向,而关键问题在于后面。这两个集团看似是一个钳型攻势,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部队的推进。这两支军团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在战术上难以相互联系策应但是在战略结果上却相互制约和联系的不利态势,这不能不说是不利的。

“而且,从战略上讲,在大致相同方向如果分散成2个较独立的进攻,那么应该以用这一点采取迷惑敌人的手段,使其难以把握真正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就象法兰西之战一样。而事实上,德军两个方向上的目标再明确不已,抛弃了德军以往的进攻特点,而使得敌人易于推测出德军下一步的行动,战争成为一场正面强攻,这又将德军推向不利的境地。

“再者,从整体来看,德军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演化成了两个,而对于苏联来说,他们的战略方向只有一个,这使得他们在采取策略的时候更加轻松。”

不过,由于苏军在顿河上游一带的兵力较薄弱,初期的进攻还是比较顺利,这使得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都乐观地认为苏军即将精疲力尽,从而忽略了这一方向上的重要性和敌人的威胁。

7月17日,由于担心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实力不足,而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调给A集团军群。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之举。

此问题之二:

“这个问题首先在于希特勒没能认清前提条件和最终目标的关系,而且颠倒了它们。没有北翼战线的稳定,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将付之东流。事实证明。斯大林格勒就是这样一个关键,一个胜利的前提。希特勒要做的是加强B集团军群的实力,以使其尽早实现南俄胜利的前提条件后,再调拨适当兵力支援高加索的进攻;但他却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受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军疲软的迹象所误导。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希特勒调动了离A集团军群较远的第40装甲军,而不是更*近它的第14装甲军,这样劳师疲远,浪费燃料,还使得第6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减缓,并给敌人以更多的时间加强防御,而这些防御对实力消耗很大的第6集团军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困难”

尽管如此,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进攻依然在取得胜利,但也不是说这些失误没有产生影响,灾难总是在错误的累积中发生的。

7月19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第48装甲军在柴姆兰斯卡亚(Tsymlanskaya)获得了一个桥头堡,并在8月7日,击败了苏军,渡过了顿河,将苏军逐出了卡拉奇(Kalach),在这一带击溃了苏军约12个师,5个装甲旅。8月21日,第6集团军在威尔加奇强渡顿河,在8月23日,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市区北面的伏尔加河河畔。

从进攻的进度上就可以看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抵抗大大加强了,战斗十分激烈,另一方面这种激烈状况也是德军直接战略强攻的结果。在此又引出了一个问题。

此问题之三:

“可以看到,德军在选择渡河地点的时候依然采用了直接手段。如果在顿河上游渡河,那么遇到的困难将小地多。这是由于:首先,上游河道平直,流速较缓,而德军实际的渡河点在顿河大弯曲处,流速相对要快;其次,上游一带的敌人防守力量明显比大弯曲处薄弱,有利于渡河;最后,河湾处苏军以较小的防御宽度即可以控制较大的河面,而在河道平直时是做不到的。以上是就渡河而言在上游渡河的优点。

“此外还有战略上的考虑,在上游渡河更加顺利,可以节约时间,兵贵神速;而且苏军应该早已明确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并在其正面加强防御,这样做将打乱敌人的部署,出乎其预料,并剥夺敌人天险的优势。

“如果这样做更有利于实施‘萨拉托夫策略’。萨拉托夫是斯大林格勒后方最重要的兵力物资集散中心。在上游渡河后可进一步切断萨拉托夫于斯大林格勒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南北两个方向使敌防守力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状态,在此可以采取坎尼模式‘铁砧’战术,以斯大林格勒南面,伏尔加河南岸部队为‘砧’,吸引牵制敌人,以北翼部队为‘锤’,从背后将敌人摧毁,加以切断和封锁萨拉托夫与斯大林格勒间的联系,敌人的抵抗要容易破解。而如果象原先那样强攻,斯大林格勒将不断获得补给,从而将德军牢牢拖在这里,陷入一场阵地战,并等待强大反攻部队的集结,这一状况对苏军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也是德军应该极力避免的。

“为何德军一再采取直接强攻的手段,而丧失以往灵活多变的作风?这也许和希特勒的过于乐观和轻敌有关,也有可能与鲍卢斯这个前参谋长过于谨慎保守的作风有关。”

这里要提到一点,8月间,尽管盟军在迪厄普的登陆以惨败告终,尽管宣传机构大肆宣扬“欧洲堡垒”是如何的坚固,希特勒本人打心里还是很不踏实的,加之11月初,非洲军团在阿拉曼会战的失利及美军在北非登陆,所以援兵大多数已不再运往东线而是运往法国和突尼斯,“大德意志师”等一些精锐部队也被调往西线。

在这种兵力不足的情况下,9月15日,第6集团军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城战开始了,而且还是兵力消耗极大的巷战。经过近1个月的激战,德军终于基本控制了该城。

到10月中旬,德军的形势如下:

“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相当减弱,于11月10日退出了前线进行休整,现在正在科特尼可夫地区中。[ 转自铁血社区 ]

“第6集团军正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及其周围,也守住了伏尔加河与顿河间的缺口和卡恰林斯卡亚与克里特斯亚卡(Kletskaya)之间的顿河河岸,惟一的例外是苏军在可里门斯卡亚(Kremenskaya)建立了一个小型桥头堡。

“在可里门斯卡亚以西到费辛斯卡亚(Veshenskaya)为止,是由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负责防守;而且从11月2日起,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原为曼斯坦因第11集团军之一部分也奉命调来扼守伏尔加河肘部南面的艾尔吉尼山地(Ergeni Hills),以掩护右翼和诺伏罗希斯克—斯大林格勒铁路。曼斯坦因军团的其余部分则奉命调往列宁格勒方面。

“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北面为意大利第8集团军,处于费心斯卡亚到巴夫洛夫斯(Pavlovsk)西面建德顿和河岸上,在它的北面即为匈牙利第2集团军,一直延展到柯罗托尼亚克为止,在那里它又与沃罗涅日地区vde德国第2集团军取得了接触。(引用自富勒的《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ISTORY》)”

这一情况很快又出现了问题。

此问题之四:

“这个问题的产生不能仅仅怪罪在德军薄弱的兵力和部署上,苏军敏锐的判断力和雄厚的资源实力给轴心国军队以沉重打击。

“11月19日凌晨5点,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的苏军第21集团军,第65集团军和第5坦克集团军,兵力为3个坦克军,4个骑兵军及21个步兵师。从克列兹卡亚和谢拉菲莫维奇之间的桥头堡初级,迅速突破了罗马尼亚的阵地。选择这个地点突破又它的好处。这个地区驻守力量薄弱,而且既不远离第6集团军又不过分的接近,这带来了两个好处。第一个,第6集团军的阵地至苏军突破口约60英里远,此时他们仍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激战,所以无法采取有效的机动防御来支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二个,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北面德意第8集团军和匈第2集团军显然没有支援它的能力。只有第48装甲军实施了支援,但是面对大量苏军只是徒劳。因此,在这个地区的突破既有效又安全。

“这只是包围第6集团军铁钳的一支,另一支,叶廖科率领的苏第51集团军,第57集团军 于20日突破了扼守艾尔吉尼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阵地。突破阵地后,该苏军军团分为两翼,右翼直指卡拉奇,左翼则直指科特尼可夫,这里正是第4装甲集团军修整的地区,苏军的企图很明显,即阻止第4装甲集团军对第6集团军实施增援。11月22日,叶廖科部队与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取得接触,第6集团军被包围了。在此后一个礼拜中,德军都有突围的机会,但是并不一定需要这样做,因为德军统帅部多次表现出了能在危急时刻最终反败为胜的奇迹,鲍卢斯也深信这一点。曼斯坦因也说过,在11月突围并不一定比等待救援更好。

“可是到了真正需要突围的时刻,德军却没有那么多兵力,虽然曼斯坦因升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但他手头的兵力大多数都是早已疲惫需要补充的部队,而且还要不断应付各个战线上苏军可能的反击,以免其自身被围,最荒唐的是,本来就不够的兵力还有一些先前被调往列宁格勒地区参加那个后来被放弃的‘北极光’计划。

因为种种原因,‘冬季风暴’的解救计划没能成功,与此相策应的‘霹雳’突围行动也最终没有实施。这不是因为鲍卢斯不愿突围,他曾多次要求突围,而是因为他不愿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行动。而此时作为他上司的曼斯坦因也不敢授权他这样做,因为能否突围成功还是未知数,即使突围成功,可能对友邻部队带来的影响也难以估计。

这还同一个因素有关:1942年6月19日。隶属于第40装甲军的第23装甲师作战处处长得飞机在前线被击落,他正携带者几分关于攻势部署命令,这使希特勒勃然大怒(第40军的军长施图姆将军就是因此被送交军事法庭,并发配至非洲军团并最终战死沙场),因此下令任何一个军官只能了解其个人的具体任务,这样就束缚了军官的手脚,使得他们不能从全局判断下一步的情况。

最后我想说的是,第6集团军的牺牲不是无谓的,从1942年11月22日到1943年2月2日这2个多月的时间里,最多时牵制了143个苏军师,甚至最后还牵制了50~60个苏军师。在绝对劣势下从被围初的20万军人及7万非战斗人员在皑皑白雪饥寒交迫中坚持到最后只剩下9万军人和4万非战斗人员,虽然他们已经绝望,虽然他们抱有怨言,但是他们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刻,不论是成为俘虏还是以身殉职。而绝少出现投敌,叛乱和溃散的现象。

他们在最艰苦最危急时刻的表现和一切牺牲,都忠诚坚强地维护了德国军人的荣誉,应该赢得大家的尊敬。

对俄乌战争局势发展的一些分析

    俄乌战争已经进入第53天,现在战争的焦点已经集中在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这些天,这片土地上的局势风谲云诡,令外人难以捉摸。

    这几天媒体的焦点集中在俄罗斯海军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的事件上。这件事很吸眼球,这艘巡洋舰的沉没鼓舞了乌克兰军民的士气,对俄罗斯军心也有影响,但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对俄乌战争的影响却不大,因为黑海舰队从开战以来对战局起的影响很小。而之前的另一件事情可能将对战局却很大,那是普京任命南部军区司令亚历山大·德沃尔尼科夫为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战区司令官。

    俄乌战争开战以后,虽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明显看出俄军三个战役方向的进攻似乎没有统一的行动,空天军的行动似乎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统一的行动方案,不要说跟美军的军事行动相比较,即使是回顾一下1945年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苏军进军我国东北,与乌克兰相近的作战地幅,同样三个战役方向对日军的进攻,组织、策划、指挥堪称完美。这次战争的指挥、作战、后勤保障如此混乱,稍微有点军事素养的人都看不明白。

    德沃尔尼科夫大将久经战阵,历经车臣战争、叙利亚战争,同时又是南部战区司令,乌东地区正是他的预定作战方向,应该对这个作战方向的敌情、地形特点、天候气象水文、社民情很熟悉,而且对战役保障有完整的计划和网络,不象上个月前来视察的东部战区柴科上将,该战区是为了与我军作战的。如果俄总参谋部赋予德沃尔尼科夫应有的权限,能将对乌作战的所有陆海空、民兵等作战力量、保障力量和顿、卢二州民政当局的力量整合起来,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对乌军构成更大的威胁。

    泽连斯基总统日前对记者说,战争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乌克兰能得到多少武器装备的援助,二是俄罗斯能受到多大的制裁,这番话有一定的道理。53天的战争,乌克兰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勇气已经得到证实,无论是乌克兰族还是俄罗斯族,面对俄军入侵时他们都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意志,配合俄军作战的极少。但是光有精神力量不够,物质的东西还要用物质来摧毁,制裁是长期才能见效的事,所以关键的因素在于乌克兰能得到多少武器装备的支援。

    自从三月底俄军从基辅北线战场撤离后,兵力兵器就一直在往乌东地区集结。作战双方相互使用火炮、导弹攻击,俄空天军的轰炸行动也有增加,主要战场还是是马里乌波尔、赫尔松地区,在克拉斯诺霍里夫卡、利西昌斯克、北顿涅茨克和波帕斯纳等地,也展开激烈争夺战。但是除了马里乌波尔,作战双方特别是俄方的火力很猛烈,步兵装甲兵的攻防规模却不大。

    马里乌波尔的战斗从开战之初一直战斗至今,曾多次传出消息说乌军投降或被全歼,最后都证实是虚假消息。最近的消息是乌军已被压缩到亚速钢铁厂一块狭小地幅内,据俄军称残敌还有一千多人,乌军称还有四千多人。不管有多少人,这些守城官兵,已经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冷战后历次战争,一支孤军,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没有后援、没有胜利的希望,面对战略轰炸机、战术轰炸机、空地、地地导弹、重型火炮、火箭炮,使用榴弹、钻地弹、混凝土破坏弹、温压弹、白磷弹等各种威力极大的弹药狂轰滥炸,坚守住了阵地。他们的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他们的英雄业绩,已经超越了二战期间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斯摩棱斯克、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先辈英雄们。

    目前从双方的兵力来看,相差不大,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分析,俄军大约集中了二十五万以上的地面兵力,这里包括了俄陆军、地方分离武装、车臣及其他编入正规作战的武装,不包含民兵组织,大约五千辆左右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乌军的资料较少,综合各种信息判断,能够投入战斗的正规军、武装警察与后备役兵力大约有二十万左右,坦克及装甲车辆一千辆左右。

    俄军拥有制空权,配备装甲突击集群,占据很大的优势,但是乌军配备了大量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开战至今已经让俄军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如果俄军破解不了乌军的反坦克和防空能力,占据优势的坦克集群和空军就不敢贸然出击,无法围歼乌军重兵集团。而乌军缺乏先进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坦克装甲车辆、重型火炮也远远不够,不足以发动大规模反攻,无法消灭俄军主力,这个状态不改变,战事肯定会拖延下去。

    上周三美国追加一批8亿美元的武器援助,从清单上看,包含200辆M113装甲运兵车,18门155毫米口径榴弹炮和4万发炮弹、11架米-17直升机、100辆“悍马”军车、,还有300架“弹簧刀”无人机,500枚“标枪”反坦克单兵导弹,3万套防弹衣和头盔,超过2000个光学和激光测距仪,另外,还有重要的10部AN/TPQ-36反火炮雷达;两部AN/MPQ-64“哨兵”空中监视雷达等。

    从上述武器及之前援助的武器看,无论是美国或者北约其他国家,提供的绝大多数武器种类都只能支撑乌军的防御作战,无法支持进攻作战。特别是德国,竟然准备将50辆“豹1”坦克提供给乌克兰,要知道豹1坦克当年是对标苏军T-54/T-55坦克的,皮薄炮小,前装甲只有约70mm厚,根本对付不了俄军现役坦克,反而会徒增乌军官兵的牺牲,这种打发叫花子的做法令人反感,难怪泽连斯基不欢迎德国总统访乌。

  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一个134亿美元的租借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现在要看拜登政府的胆量了,美国只要敢将提供给伊拉克和阿富汗政府军相同的武器装备提供乌克兰,伊拉克拥有F-16战机、阿帕奇直升机、M1A1坦克,乌克兰军队如果拥有这些武器,以目前的情况看,俄军在顿涅兹克、卢甘斯克和克里米亚大概率是守不住的,普京的底裤都会输光。但是普京底裤里还有核武器,这个是拜登不得不考虑的事。

    战事如何发展,除了战场上见高低以外,还考验双方政治领导人的决心。现在不打一下谁也退不了,打完之后应该赶紧喊停,不然两个国家都会拖垮。

    全世界都在屏住呼吸,等待顿巴斯之战了……

  • 评论列表:
  •  南殷酒奴
     发布于 2022-10-28 02:31:08  回复该评论
  • 后都证实是虚假消息。最近的消息是乌军已被压缩到亚速钢铁厂一块狭小地幅内,据俄军称残敌还有一千多人,乌军称还有四千多人。不管有多少人,这些守城官兵,已经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冷
  •  酒奴做啡
     发布于 2022-10-27 19:53:39  回复该评论
  • 统一的行动方案,不要说跟美军的军事行动相比较,即使是回顾一下1945年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苏军进军我国东北,与乌克兰相近的作战地幅,同样三个战役方向对日军的进攻,组织、策划、指挥堪称完美。这次战争的指挥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