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SARS 的病原体?
- 2、如何破解新冠病毒基因组全长序列?
- 3、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 4、新型冠状病毒?
SARS 的病原体?
“当某一不明病因的流行病侵袭人类时,人们对它的反应显示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
惧”(The terror of the unknown is seldom better displayed than by the response of an epidemic,particularly when the epidemic strikes without apparent cause)[1]。1977 年爱德华•凯斯曾用这句话来描述当时公众对新出现的军团病的恐慌心理,现在我们同样面临着一场不明病原体的新型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这句话似乎同样适用于对当前人们心理的描述。不可否认,一部分公众对这场新的流行疾病存在恐慌心理,这种恐慌部分原因是出于对新疾病的不完全了解,对于这种疾病的病原体、传播方式、致病机理、发病经过、诊断治疗预防等仍然缺乏进一步的认识。不过,幸运的是人类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WHO组织国际实验室网络联合展开对SARS 的研究,相关研究机构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即找到了病原体并破译了其基因组序列,初步揭开了SARS 的神秘面纱。目前,专家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发现SARS 疾病同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有关,而这种新病毒以前没有在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现过,这一发现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将继续揭开这种疾病的更多的未知之处。研究人员通过全球性的协作,借助于互联网络和多种研究手段,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鉴定出病原体。而在20 多年前,研究人员寻找HIV 病毒时用了两年多时间,随后又花费几年时间才获得其核苷酸序列。与之相比,对寻找SARS 病原体的快速反应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我们大致回顾发现病原体的过程,或许可以得到新的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为未来可能爆发的另一场流行病提供经验。
研究进展
1.1 SARS 病原体的确认
2003 年3 月15 日,WHO 组织国际研究网络,相继有11 个国家的实验室参加,我国于
4 月初加入。研究网络的进展过程大致如下。
3 月18 日,德国通过电镜从咽拭子标本中观察到副粘病毒,同时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副粘病毒的基因扩增产物,并在网络上公布电镜图片和基因序列。
3 月19 日,新加坡从病人呼吸道标本中发现副粘病毒颗粒并获得较微弱的病毒基因扩增产物(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引物)。国际上首先发现副粘病毒的荷兰鹿特丹实验室获得有关病人的标本。
3 月20 日,国际上有4 个实验室开始进行副粘病毒检测。荷兰鹿特丹实验室检测到副粘病毒,但是副粘病毒基因扩增为阴性,该实验室将检测试剂送到新加坡和香港,加拿大实验室将双份血清送到鹿特丹。
3 月21 日,香港中文大学科学家用猴肾细胞培养方法获得病毒分离物,随即研制了相应血清学诊断试剂。许多家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显示此次病原体与下列病原体无关:甲、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 型,腺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人间质肺炎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同时电镜观察到病毒颗粒为50-60nm,血清实验证明加入病人血清可以抑制细胞病变而对照血清无效。
3 月21 日,鹿特丹实验室发现在德国的3 个新加坡病人呼吸道标本的HMPV 病毒PCR
检测为阴性。并且,两个可疑病例的呼吸道标本接种Vero 细胞和猴肾细胞均发现病变。也是在这一天,英国科学家检测该两病人标本中的H3N2 流感病毒;中国病毒专家洪涛宣布衣原体是引起SARS 的主要病原体,但不排除衣原体和冠状病毒同时作用。
3 月21 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研究员等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成功从SARS 患者尸解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样病毒,推断可能是SARS 的病原体,并将这一重要结果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和国家卫生部进行了书面汇报。
3 月22 日,香港病毒实验室电镜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70nm),美国从泰国病人标本得到的细胞病变产物中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70-100nm),但同一份标本获得HMPV 病毒PCR阳性结果。与此同时,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地开始使用PCR 和电镜方法检测副粘病毒和HMPV 病毒。加拿大发现20nm 的病毒颗粒并且发布HMPV 病毒的基因进化树。
3 月23 日,香港病毒实验室在8 份标本中发现2 份冠状病毒RNA 阳性。美国报道在香
港标本中发现冠状病毒,同时建立免疫荧光检测病人血清的方法,并将冠状病毒的基因扩增引物在网络上公布。在新加坡和香港开始用鼻咽拭子样本感染支气管的方式进行灵长类动物实验。加拿大和法国分别以电镜观察和PCR 技术检测到冠状病毒。德国、日本、新加坡从Vero 细胞中分离到病毒。英国实验室在可疑病例呼吸道和尿标本中检测到鸡肺炎病毒序列。
3 月24-26 日,德国、香港的实验室分别以电镜观察和PCR 技术检测到冠状病毒,德国
实验室获得病毒序列,证实新病毒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冠状病毒的多聚酶氨基酸序列相符,德国、荷兰、香港等地实验室获得更多的基因扩增序列,并在网络上公布新病毒的基因进化树。
3 月27-31 日,继续进行以猴子为实验对象的动物实验。香港和美国实验室分别证实正
常人血清与新分离病毒为阴性反应。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实验室检测到冠状病毒:日本从新加坡标本中获得阳性结果;香港检测了50 份病人血清,其中27 份冠状病毒抗体升高,同时人们还从10 份病人粪便样本中发现5 份为病毒检测阳性,并且发现发病后6-16 天病人粪便中可以检测到病毒基因;加拿大在病人标本中发现人类副粘病毒。
4 月1-8 日,在动物实验中用副粘病毒和间质肺炎病毒共同感染的猴子出现临床症状。
美国研究人员用ELISA 方法从发病20 天的病人血中检测到抗体。香港研究人员用免疫荧光方法从发病10 天的病人血清中检测到IgM 抗体。小白鼠实验开始启动。更多实验室在Vero培养细胞中分离到冠状病毒,又有一些血清学实验证实,SARS 疾病为副粘病毒和冠状病毒复合感染。荷兰、德国、香港和美国相继发现冠状病毒的新序列,德国科学家在标本中发现衣原体。
4 月9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军事医学科
学院举行了有关SARS 病原体研究座谈会,双方有关专家分别介绍了衣原体和冠状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
4 月10 日下午,著名病毒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在举行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介绍会”上向中外数十家媒体宣布:“对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研究目前初见成效,已找到两种主要病原体--衣原体和冠状病毒样病毒”。
4 月10 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教授、毕胜利教授、段淑敏主任和许文波教授等科技人员,在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分离到数株冠状病毒,克隆了所分离到的冠状病毒部分基因。他们在三例死于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肺标本和其中一例的脾标本进行了冠状病毒检测,并从这些标本中提纯并扩增出冠状病毒基因,经过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所扩增基因为冠状病毒的RNA 聚合酶基因,从而在世界上首次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证实了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他们把新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于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的冠状病毒为一种变异冠状病毒。用这些标本进行多种细胞培养,成功分离到新冠状病毒,病毒在培养细胞中数次传代,均稳定出现细胞病变,对该病毒的基因检测持续阳性。从国内非典型肺炎病人咽拭子中分离到三株冠状病毒,这些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和从病人脏器中分离到的冠状病毒核苷酸序列相同。目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状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4 月11 日,新华社公布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两位研究员的发现。2 月底,该研究所从一例SARS 患者尸解标本中分离并辨认出冠状病毒。截止到3 月21 日,通过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关于冠状病毒的进一步证明。4 月9 日,对分离出的4 株冠状病毒进行了序列测定。4 月16 日公布了这些结果。
4 月12 日,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所Holt 博士及其研究组公布了SARS
嫌疑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
4 月14 日,美国亚特兰大CDC 的Anderson 博士研究小组也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并在网上
公布,两个研究小组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
4 月16 日,WHO 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曼宣布,经过全球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正式确认一种变异冠状病毒引起SARS。
4 月17 日,WHO 在日内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完成病原体确定的最后一步工作,
即“科赫推定”中的第四步。由荷兰Erasmus 大学Albert Osterhaus 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用新冠状病毒使实验用猴子染病,进而该研究小组从被感染猴子体内分离出该病毒并进行了实验室培养。表明全球科学家在一个月的通力合作后,初步确定了SARS 的病原体[2-9]。
4 月22 日,中国公布“非典”元凶冠状病毒图[3][7][10] 。
1.2 SARS 病毒基因组解码进展
1.2.1 加拿大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
4 月12 日,加拿大科学家破解SARS 疑似病原体的基因,朝开发SARS 诊断方法以及研
发SARS 疫苗、药物迈出第一步。
位于温哥华的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投入全球对抗SARS 的行列。中心主任马拉说,基因
编码是科学家研发诊断检验方法所需的基本资料。史密斯基因科学中心破解此基因编码之后,立即在国际网络上公布()以提供给世界各地其它科学家使用。
1.2.2 香港大学
港大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表示,港大医学院完成引发SARS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测定,确定是一种全新病毒,怀疑是由动物传播到人,至于是什么动物,则有待研究。袁国勇认为,这项发现有助于改善目前的快速测试方法。此前,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已于13 日晚将他们破解的新型冠状病毒部分基因序列交给世界卫生组织的“SARS”工作小组。
1.2.3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 月14 日宣称,已经完成了对被认为是引起SARS 全球流行的
新冠状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其基因测序结果与加拿大一个实验室的测序结果基本一样。对两家机构的测序结果比较后,发现其中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测序结果有15 个额外的核苷酸,而这将是继续开展测序工作的重大开端。测序结果是在10 名科学家及许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了12 天后得出的。研究人员将其中一例SARS 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进行传代细胞培养,对引起该疾病的冠状病毒的核酸序列提纯后扩增测序。新的基因序列共有29,727 个核苷,在典型的冠状病毒家族核糖核酸界值之内,冠状病毒家族成员一般有29,000 至31,000 个核苷。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Julie Gerberding 博士谈到,确定一种新型病毒的基因序列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有关基因序列的信息,可以开始进行有关抗病毒药物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可以作为研制疫苗的基础,也可以发展诊断性测试以便早期发现病例。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结果几乎相同,这一点十分重要,表明病毒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因为这些样品是从在不同国家受到感染的不同的个体中采集的。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员强调,对于病毒的分析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冠状病毒能够
快速变异,研究人员需要将由细胞培养分离到的病毒与从SARS 患者的患病组织中所获得的病毒加以比较,所开展的基因测序工作将会加快比较工作的进行。
1.2.4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通力合作,于2003年4 月16 日完成了对分离自不同SARS 病例的四株冠状病毒的基因组解码工作。结果显示,这一病毒的长度约为3 万个碱基对,与加拿大、美国报告的序列基本一致,属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成果仅比加拿大科学家宣布破译冠状病毒基因的时间晚两天。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成功测定,为追踪冠状病毒的来源,研制非典型性肺炎的诊断制剂、疫苗和治疗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向前迈出重要一步[2][3][4][5][8][10]。
2 研究人员分离并鉴定病原体
在这场全球相关实验室联合寻找病原体的行动中,香港研究人员率先取得了突破,他们以传统的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技术以及现代分子遗传学方法,鉴定了50 例SARS 患者体内的病原体—一种新冠状病毒。另外,对对照组样本的分析进一步支持了他们关于病原体的论点:在40 例来自患有其它呼吸疾病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没有检测到一份样本含有新冠状病毒的RNA;对来自血液捐献者的200 份血清样本中,没有一份含有这种病毒的抗体。
这些发现同时支持了另两家研究机构所提出的观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加拿大多伦多的相关研究机构同样在SARS 患者体内分离到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并认为该病毒与SARS 爆发有联系。德国研究人员在最初的三例患者体内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并且进一步收集了来自越南河内的患者样本进行检验分析,结果也支持该结论。
2.1 国际实验室网络的研究结果
2.1.1 中国香港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Peiris 领导的研究小组对香港的患者进行了研究以寻找病原
体。
该小组选择了香港三家急救医院收治的50 例符合WHO 修改定义的SARS 患者,收集
了所有患者的咽拭样本和血清样本,选择了部分患者分别收集严重期和康复期的血清和排泄
物样本。另外,他们取得一例患者肺组织样本,进行了病毒培养分离、反转录PCR(RT-PCR)
、常规的组织放射自显影和电镜观察。用其他病人的咽拭样本、排泄物和血清样本的微生物
检测结果作为对照。
研究人员最初进行了常规的血液检查、生化检查以及微生物检查,对血液样本、咽拭样
本分别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对咽拭样本进行快速荧光抗原检测,以确定病原体是
否为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并且用多种细胞进行培养以分离病原体;用临床样本直接进行
RT-PCR,以检测是否为A 型流感病毒和人副粘病毒感染。另外,对培养细胞采用了ELISA
方法以检测是否存在衣原体。
研究的突破在于从两名患者的样本中分别观察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样本之一来源于一
名53 岁男性患者,在他的咽拭样本、肺活组织切片等样本中检测到冠状病毒RNA,患者本
身冠状病毒抗体滴度显著升高(1/200~1/1600)。另一样本取自一名42 岁女性患者,PCR 检
测对冠状病毒呈阳性,她本身的血清抗体有变化(1/150~1/1600)。
研究人员分别对两个样本进行培养细胞接种,2-4 天后出现圆形折光的病变细胞,表明
有病原体分离,分离到的病原体不和识别常见病毒的试剂板反应。对细胞培养的提出物进行
42
高速离心,随即进行了电镜负染色观察,发现形态不规则的包膜病毒,直径约80-90nm,表
面特征与冠状病毒相似。对被感染细胞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和细胞膜表面均
存在类似病毒颗粒,并且从两名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大小和形态特征很相似。
为获得新分离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研究人员进行了随机RT-PCR,克隆测序了病毒感
染细胞的特征染色体带,在GenBank 中进行了同源序列比较,在被检测的30 个克隆中发现
了一个未知序列。对这段DNA 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与冠状病毒存在低同源性,但由其推出
的氨基酸序列与冠状病毒科的牛冠状病毒和鼠肺炎病毒RNA 聚合酶存在高同源性(57%),
蛋白序列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显示新病毒与冠状病毒Group2 高度相关。对病毒血清学反应采
用了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32 例患者严重期和康复期的血清对比中,均出现血清
转化,存在冠状病毒的抗体滴度增长的现象。
研究小组还对人副粘病毒进行了RT-PCR 和血清抗体滴度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也未
检测到其它病原体。因此,研究小组认为分离到的冠状病毒就是SARS 的病原体或一个必需
的因子,不过,是否有其它的微生物或非微生物辅助因子起作用,则有待观察[11][12]。
2.1.2 德国
最初SARS 爆发于亚洲,由于洲际旅行该疾病从亚洲传播到其它大洲。鉴于SARS 疾病
是一种新出现的病症,人类对其病原体一无所知,最初的研究工作集中于对病原体的鉴定。
WHO 组织了国际实验室网络,集中各有关国家的研究力量以找出SARS 的病原体。德国研
究机构作为该网络的一份子,也对病原体的鉴定展开了研究。
该研究小组最初选择的样本来自于同一家庭中的三个人:一名32 岁的男性患者、他的
妻子以及他的岳母。该男性为新加坡一名内科医生,曾治疗过一名SARS 患者而被感染,继
而他感染了他的妻子和岳母。三人因故由新加坡到美国,该医生在美国期间出现症状,他告
知了他的新加坡同事,该同事向WHO 作了汇报,WHO 在三人返回新加坡的航班中转站—
法兰克福对他们进行隔离。德国相关研究人员取得了他们的呼吸道样本和血液样本,随后该
小组还获得了来自亚洲的其他18 名可疑或可能SARS 病例的样本,以及21 名接触过SARS
患者但未被感染人员的样本。
研究人员首先对上述3 例患者的样本进行了PCR 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肺炎双球菌、
肺炎衣原体、人巨细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人副粘病毒、鼻病毒及人冠状病毒
OC43 和229E 型等已知呼吸道病原体;对呼吸道样本进行抗原ELISA,以检测是否存在肺
炎球菌、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同时对血液样本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另外,研究人员
对呼吸道样本和血液样本负染以进行电镜观察,并将样本进行培养细胞接种。
研究人员用痰液样本进行了RNA 抽提,以随机RT-PCR 技术分析,所设计的一些PCR
引物含有简并性位点,并且多数引物3’端为T 碱基,以便DNA 多聚酶在引物末端碱基不
完全匹配的情况下能够生效。使用了BLAST 工具对克隆扩增的产物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研究小组通过对三例患者的样本进行的多次检测,针对已知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多为阴性,电镜观察呼吸道样本时发现了稀少的副粘病毒样颗粒,但随后的数次针对副粘病
毒家族的PCR 检测均显示阴性。痰液样本接种培养细胞6 天后,研究人员发现培养基中存
在病变细胞,随即进行了RNA 抽提,对提取的RNA 进行RT-PCR,扩增克隆出约20 个不
同的DNA 片段,对这些片段测序后以BLAST 进行检索,发现三个新的片段,新片段不与
数据库中的序列匹配,但由新片段推出的氨基酸序列显示了与冠状病毒家族的同源性,表明
分离了一种新冠状病毒。研究人员将新片段与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所测得的新
病毒核酸序列进行了对比,发现存在同源性。在对这三例患者的血清样本以及被感染的培养
细胞进行了免疫荧光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在两名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IgG 抗体升高,
表明存在新冠状病毒的血清反应。
43
为检验新病毒是否同SARS 相联系,研究人员进一步收集了来自可能或可疑SARS 患者
及同SARS 患者有过接触但未被感染人员的样本(进一步收集的样本均来自越南河内),对
这一批样本进行了巢式PCR 分析,结果在可能SARS 病例中发现病毒的比例是100%,在可
疑病例中是23%,但在健康接触者中未发现病毒,这些数据或许可进一步证明新冠状病毒和
SARS 的联系。
该研究小组还曾检测到副粘病毒及肺炎球菌,但随后的针对性PCR 实验结果为阴性。在
几例患者体内发现了衣原体感染,但并没有在其他SARS 患者体内发现。因此研究人员还不
清楚这些病原体在SARS 疾病中是作为致病因子还是联合致病因子[13]。
2.1.3 美国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是WHO 所组织的国际实验室网络的研究机构之一,他
们也展开了对SARS 病原体的鉴定工作。CDC 的样本来自于越南、新加坡、泰国、加拿大
、中国香港、台湾和美国等的SARS 患者,试图从一系列已知的病原体中鉴定出引起此次
SARS 爆发的病源。
由于SARS 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最初的研究侧重于对已知的呼吸道病原体的排
查,综合使用了多种检测方法。研究人员收集了包括血液、血清、鼻咽拭子、含嗽液和器官
组织在内的多种样本,在多种细胞中进行了培养,并对乳鼠进行了注射接种,以分离病原体;
观察培养细胞和乳鼠,对出现病变的细胞或个体制备切片以进行电镜观察;对血清样本进行
了血清学实验以检测抗体;进行了一般的和特殊的细菌培养,还利用了分子生物技术如PCR
、RT-PCR;对多种呼吸道病原体进行了筛选,如耶尔森氏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军团杆菌、流感病毒A、B 型,副流感病毒家族等。
研究的突破在于通过电镜观察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以患者呼吸道样本接种的培养细
胞出现了细胞病变,对出现病变的细胞制作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在病变细胞内及细胞
膜发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直径约80-140nm,病毒表面有20-40nm 结构复杂的突出物。利
用电镜观察患者支气管冲洗液样本,同样发现了许多被感染细胞均存在冠状病毒。
研究人员对病变细胞进行了RNA抽提和RT-PCR 以扩增新病毒序列,引物根据GenBank
中的已知冠状病毒的序列信息而设计。对扩增后的纯化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与已公布的冠
状病毒序列进行了比对,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得出该病毒的进化树。新病毒与其他
冠状病毒的序列以及由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新病毒与冠状病毒家族group2
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分析进化树显示,这种病毒在遗传学上与其它冠状病毒均有不同,表明
分离的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对样本进行的血清学检测发现,以感染细胞切片与处于恢复期
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进行反应,来自香港、曼谷和美国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呈特异性反
应,呈现从阴性到阳性转变或在间接荧光抗体实验中反应性增高;对同一批血清样本进行
ELISA 抗原检验,恢复期样本的的反应呈高特异性,抗体滴度也逐渐升高。
经过样本接种培养细胞扩增病原体,电镜观察发现病原体为冠状病毒属,分子生物学研
究进一步确定新病毒的本质特征,血清学实验确定了与疾病的联系,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分离
到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是SARS 的病原体。不过该研究小组同时指出:患者病灶组织细胞
中新冠状病毒抗原或病毒RNA 还未在病理过程中被直接检测到。同时,还不能证实新病毒
存在于所有SARS 患者体内,一些SARS 患者未检出冠状病毒,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14][15]。
2.1.4 加拿大
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组织了SARS 研究小组,展开了对SARS
疾病的研究。
研究人员经过追踪调查,证实该国最初的SARS 患者曾经去过香港并在那里被感染,
44
该患者返回加拿大并且将SARS 疾病传播到该国。研究人员所取得的样本即来自该患者(已
死亡)直接或间接传染的9 名患者。研究人员对1 例尸检组织样本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全部9 例患者的样本进行了微生物学检测。对尸检组织样本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验,以
检测是否存在流感病毒A、B,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汉坦病毒、麻疹病毒、肠病毒、
黄病毒等已知常见病毒,以及立克次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耶尔森氏菌等,所有检
测结果均为阴性。对9 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呼吸道样本以及尿液样本进行了常规的细菌和真
菌检测,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培养,结果显示阴性,另外针对军团菌的专门检测亦显示阴性。
研究人员对呼吸道样本进行了常见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抽提了DNA,进行了针对常见
肺炎菌,耶尔森氏菌及衣原体等微生物的RT-PCR,结果同样显示阴性。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常见病毒的检测,对9 例患者的所有呼吸道样本和粪便样本进行了常
规的直接病毒检测,包括电镜观察和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没有在样本中发现流感病毒A、B,
副流感病毒1、2、3,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同样,针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研究人员
也进行了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大多数的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但对支气管冲洗液样本以及
咽拭样本进行的巢式RT-PCR 发现了人副粘液病毒,并且排除了实验室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从以呼吸道样本接种的培养细胞中分离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在9 例SARS 患者中5
例患者的样本分离出了这种病毒,在4 例患者的样本中分离到了副粘液病毒。至此,该研究
机构、香港研究小组和美国CDC 研究人员均报道了在SARS 患者体内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
毒。研究人员随后对新病毒进行RT-PCR,扩增克隆了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并对其进行了测
序,以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了分析:新病毒的序列和已知冠状病毒的序列均不同,
但是由该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几种冠状病毒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同源性(78%),
新病毒的生物进化树分析显示新病毒同已知的冠状病毒家族(group1、group2 和group3)均
不十分接近。
基于已有的发现,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所分离的人副粘病毒和新冠状病毒可能都与
SARS 疾病相联系,但还不清楚是两者联合作用,还是两病毒分别单独作用,甚或还有其它
未被检测出的病毒在起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证实[16]。
2.2 中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洪涛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就SARS 的病原体展
开了研究,经电镜观察到SARS 患者尸检标本中发现了衣原体和冠状病毒颗粒,并在《中华
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文献。
该研究小组选择的样本来自7 例因患SARS 死亡的患者,研究人员采集了死者的脏器
组织标本,制作了电镜标本和病理标本。7 名死者中4 例来自广东,1 例来自山西,1 例来
自北京,1 例为死于成都的香港患者,具有一定代表性。为分离病原,将病人肺组织提取物
接种于293 细胞(人胚肾转化细胞系),并且对病人组织及其分离的病原进行免疫学鉴定,采
取了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
如何破解新冠病毒基因组全长序列?
正如如大家所知,高通量测序在新冠病毒的鉴定及诊断中可以和RT-PCR法形成互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阳性检出率,而且还能进行并发检测,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感染的病原信息。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高通量测序还可以对病毒的序列进行组装,以获得病毒的全长基因组信息,这样为追溯病毒的来源、监测病毒的变异趋势以及探究致病机理提供了研究基础。
科学家们为了获取完整的病毒基因组的序列,目前广泛应用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就是将核酸序列打断成短片段从而进行测序,然后通过相应的分析软件将测得的短序列再进行拼接组装。然而,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发病毒,人们在基因测序的深度、测序准确性以及重复序列比例等方面,到目前来讲还没有形成具有参考意义的经验值。那么也就是说如果要将海量的短序列还原出原始的基因组序列,则有可能会在序列拼接中出现以下问题:首先,出现测序错误,从而导致某些重叠的可信度低;再者,基因组序列的不完全覆盖以及高重复序列的干扰会影响基因短序列拼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最后,宏转录组测序样本中的人源序列占到了85%以上,而病原序列仅占到5%左右,这就使得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拼接难度更高。
了为避免样本在采样、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因不确定性而导致提取的核酸含量出现较大地差异,我们现在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对于核酸含量高的样本建议进行rRNA去除再建库;第二种是对于核酸含量低的样本,直接进行RNA的建库,并加大基因测序深度。
通过病原鉴定系统对COVID-19序列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IDBA的方法完成基因的拼接。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2种是我们熟知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命名过程:
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感染症状:
此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而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并无发热;严重患者则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目前,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出现死亡。
扩展资料:
预防呼吸道疾病:
1、日常防护应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定期更换,一次性使用。
2、日常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3、老人、儿童、特定慢性病患者、孕妇及医务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尽早接种当季的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季节性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
4、勤通风,加强室内外空气的流通。
5、勤观察,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警觉,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疑似症状应及时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并及时就诊,避免拖着不治引起严重后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型冠状病毒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破解新型冠状病毒五大谣言 告诉你如何进行自我防护
新型冠状病毒?
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从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分析来看,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平均在7 天左右, 短的在 10~12 天。 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也就是说,对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有密切接触者的人在家自行观察14天,如果14天内没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即可排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