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书院功能之一的“学田”是什么意思?
学田是指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有的田地。设学田以赡学的制度,创始于宋代,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朝。
学田的管理方式各地不一,政府也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学校通常设有专门机构或委派专人管理学田,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学官管理(特指府、州、县等官学),二是由乡绅地主管理(多为私学),三是由学校生员管理。
学田的经营方式几乎都采用租佃制,即丈量学田,招徕佃农,确定、收取租额,以佃租的方式收入资金
中国古代教育的古代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只是士要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收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唐五代的书院跟后来出现的书院往往有直接联系。所以,可以说唐代是中国书院的萌芽时期。
两宋中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共有书院397所,几乎达到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足以使官学黯然失色。北宋书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全国著名的书院。由于书院教育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资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补充官学的重要作用。北宋书院达数十所之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著名的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睢阳书院。还有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华林书院等。南宋书院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基重要标志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私学终于成熟和完善起来。到理宗时新建的书院达100多所,占南宋全部书院的2/3以上。理宗本人颁书赐额的达20所之多。书院制度成熟和完善表现为: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难论辩等书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明确提出书院独特教育宗旨自觉地把书院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学的附庸,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但是,由于官方对书院的支持,也带来了一些官学化影响。 明代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却将重点放在发展完善各级官学上。明初书院处于沉寂状态。但是在官学成为科举附庸而“士风日陋”时一批为解救时弊的士大夫便纷纷创办、复兴书院,利用书院培养人才。所以在明成化年间以后,不仅那些具有久远讲学传统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武夷、石鼓)等相继复兴,还创办了许多新的书院。明代书院的真正振兴是在正德年间王学思潮兴起后,不仅建立了大批书院,更重要的是他们恢复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使书院成为最重要的学术基地。自由讲学的风气盛行不衰,这必然会遭到专制统治者的反对,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越来越感到要加强思想控制,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四次禁毁书院的事件(即明世宗嘉靖十六年正式下令禁毁各地书院;嘉靖十七年“申毁天下书院”;万历七年张居正执政时下令禁毁书院;天启五年下令禁毁东林书院,并波及其他书院,反映了自由讲学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矛盾和冲突。但明代书院数量仍远远超过宋、元现两朝,共有书院1239所。且以嘉靖万历年间为最多。从空间上看,明代书院遍及19个省,但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湖南为多。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学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满族入关后,清朝统治者虽然采取崇儒重教的政策,但是对书院则持严厉的抑制态度,阻碍了书院的发展。康熙雍正后,书院又逐步恢复起来,其中不仅包括民间私人创建的,还包括许多地方官的崇教之举。康熙提倡程朱理学,并赐颁御书“学达性天”匾额给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赐额“学道还淳”匾额给苏州紫阳书院。康熙此举在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书院的作用。雍正改限制的消极防范的政策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发上谕肯定书院的社会作用,并在经济上提供了保障,对清代书院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乾隆不仅经济上资助书院建设,尤其重视师长的任命、奖励、提升和书院学生的录取考核。雍正、乾隆的政策给清代书院带来了两大特征:第一,书院建设规模发展到历史上的高峰,书院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第二,书院官学化问题更为严重和突出。清代的书院数目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有1900所,并且完全流为科举和附庸。
清代末年书院改制。书院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必然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因此书院改制不是个人的愿望,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从唐中叶至清末,书院历经一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完善。书院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灿烂明珠。
书院的职事和组织系统由山长(或称院长、洞主、教授,是书院教学管理的主持人)、堂长(或书院主持人山长的别称,或在山长下协助山长管理和教学工作,或从生徒中选任责督课堂记录搜集诸生疑难问题)、学长(或相当于某门学科的教职,或主管书院教务行政的负责人,或书院主要管理学生学业和行止等的生徒首领)、会长(从诸生中选出学行老成成绩优异者充任,负责协助山长评阅考课试卷)、斋长(由山长在诸生优异者中选出,协助山长从事教学、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讲书(主要负责书院经书讲解)、经长(由山长从生徒中精选取熟悉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析疑文)、监院(一种地位次于山长的书院职事,主要职责是负责书院的行政、财务,以及稽察学生品行等工作)、首先(一种管理书院的职事)掌祠(书院内掌祭祀活动的职事)、掌书(书院内管理图书的职事,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以及书办(掌管书院各种卷宗、档案的职事)等组成。 第一, 教学特色: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
第二, 书院的学术研究形式: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
第三, 书院的学风特色: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书院是中国传统私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封建制度化的私学。
总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不可简单地判定优劣得失,而应细致地具体分析,从优中含劣、劣中含优,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找对后人的启迪、借鉴价值。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战国后期,《礼记》中《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③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④“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
⑤“学不躐等”即主张循序渐进。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古代书院是啥样
建筑结构和庙宇、四合院等有相识之处。
现存的书院有很多,比如江苏的东林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等等,有时间可以去旅游一下。
比如:岳麓书院
易次元古代人生模拟器兑换码怎么兑换
在商店兑换。
游戏介绍,最为真实的古代书院背景,书院的人们经常可以做出不同的挑选与选择。极为庞大的地区,在这里还要充分利用每个地区出现的道具,各种道具帮你训练学生,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快乐教学,每天都可以让这里的学生开始读书,迅速成为一代才子。
中国古代书院的内部布局是什么
我国古代书院建筑不仅注重单体建筑形态而且还十分看重建筑群体的组合关系,这些书院虽然规模大小不一、类型丰富多样,但书院的基本功能,以及为了书院的功能需要而形成的一定的建筑布局,也是有章可循的。
◆ ◆ ◆ ◆
1. 书院的功能组成
◆ ◆ ◆ ◆
一般认为,书院制度由学术研究、讲学、藏书、刻书、祭祀和学田六大部分组成。在这其中,讲学、藏书和祭祀这三大制度被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也是书院最主要的功能组成。这三大功能的空间需求占了书院建筑的最主要部分,对应着这三大功能而修建的讲堂、祭祠、藏书楼则成为了书院的主要建筑,这三大建筑的空间排列决定了书院空间的整体布局。除了这三大主要功能建筑以外,书院还有其他如斋舍、门房、亭榭等都是围绕着这些空间主体为中心进行布置。
◆ ◆ ◆ ◆
2. 书院的建筑群组布局
◆ ◆ ◆ ◆
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群的布局,在其自身的功能、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处的历史文化沿革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按其总体的形态布局来分,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布局形态。
(1)规整式布局
中国古代书院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布局,整个建筑群通常都是由一进或多进的院落组成,这些庭院大多规则整齐、中轴对称。古代书院通过串联、并联等方式将这些庭院进行组合,形成了层次分明、均衡对称、庄严端庄的规整式布局。此类布局重视群体关系,多以轴线关系组织序列空间,由于是延续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所以比较常见,更是一些官办书院或官助民办式书院的典型布局方式。例如河南应天书院整组建筑群有三条纵深方向轴线,主轴线上布置了五进院落,两侧建筑也是呈院落式布局,所以整体空间显得严整有序,但同时也略显呆板。
(2)自由式布局
传统书院有着“择胜地”“依山林”的选址传统,为了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空间效果,古代书院因地制宜,充分顺应自然地形特点,形成了一种没有明显轴线关系的自由式布局方式。古代文人寄情山水、顺乎自然的审美情趣,对这种自由式布局的形成有着内在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古代书院大多被民间力量控制,在空间布局上有意地削弱对“礼制”的尊崇,更多的表现出“乐制”精神。例如江西上饶信江书院,整组建筑群布置在起伏的山坡上,各建筑元素按地形等高线层层布局,利用地形的优势,建筑或隐或现,与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3)混合式布局
古代书院还有一种介于规整式和自由式之间的布局方式,此类书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居中为尊的中轴线,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置,呈规整式的几何形布局,而对于其他附属建筑或园林景观针对建筑群组的功能性质、审美意境、环境特点等不同,对建筑的组合方式、空间尺度等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建筑空间的趣味性。书院作为古代文人士阶层进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自古以来文人对文化活动都十分重视,所以其讲学、祭祀部分需要有一定的庄严气氛,而其生活部分又需要有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这是产生这种混合式布局的主要内在原因。其典型如湖南岳麓书院,整组建筑群首先有一条十分完整的空间序列,这条主序列显得十分规整有序,而书院的生活区以及园林区通过不同的庭院空间组合和光影变化,给人以步移景异的空间感,体现了其建筑布局的有机趣味性。
◆ ◆ ◆ ◆
3. 书院的建筑空间序列
◆ ◆ ◆ ◆
尽管书院的布局在形式上有规整、自由及混合之分,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礼乐”思想的影响下,书院建筑在整体的布局上还是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层次序列,以区别尊卑、内外、主次关系。古代书院大多有一条或几条轴线,而各建筑均排列在这些轴线上面。自由式布局虽然极少有轴线关系,但以“院”为单位的组织程序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将其自由灵活处理了而已,然后通过交通流线或其他组合方式依然会形成一个线性空间,沿水平线性关系渐次展开建筑空间,形成了具有书院特色的建筑空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