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接单的黑客网站

破解教程,破解软件,破解补丁,破解密码,破解软件下

逆境破解版(逆境手游下载)

本文导读目录:

求 明朗少女成功记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3Mb42czYlGFKD2QMr0YjA

 提取码:uj4t

该剧讲述了一个独自勇敢地面对逆境的明朗少女,成为现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

世界杯冠军是谁

决赛德国VS阿根廷,目测阿根廷夺冠!

就德国和阿根廷两队来说,德国各个点非常均衡,兵强马壮,整个球队像一台机器一样配合默契,顺畅运转,不会轻易出错。但是他们却缺乏非常强大的绝对核心或绝对领袖球员,包括克洛泽,穆勒等都只能算是体系球员,没有特别突出的个人能力,没有绝对领袖和核心的球队,其精神和意志必差之三分。从之前小比分赢得的16强和8强的胜利可以看出,德国虽然踢的是整体足球,且实力在本界世界杯最强,且踢巴西踢出7:1那样摧城拔寨、锐不可挡的气势,但是,我想说这是假象,如果巴西阵容完整,战略应对得当的话,要想赢巴西个2:0尚且是难事,更别说7:1了,巴西不自乱阵脚的话,德国不可能有那实力灌巴西7个球,想都不用想。其实,当遇到防守顽强的球队,德国队并不见得有太多的进攻办法。没有绝对领袖的德国队从来没有什么关键先生能在逆境中主动站出来挑大梁,这种永远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的球队,一旦犯错被对手比分领方就极有可能导致输球。从前面的比赛来看,德国队一般都是顺风顺水就把对手斩于马下,他们之前的比赛并没有太多比分落后时怎么踢的经验,也就是说顺利的情况下越踢越顺,但是落后的情况下尚未看到德国队有逆境重生的意志力和决心,因此一旦比分落后遭遇到逆境的话,这支德国球队很有可能着急之时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最后未必能经得起考验。

而阿根廷这边要想夺冠,一个是看天使迪马利亚能不能上,这个很关键。因为从打荷兰可以看出,没有迪马利亚的突破和分球,阿根廷整个前场光梅西还是孤掌难鸣,要是迪马利亚能上场的话,与德国完全可以一战,毕竟现在伊瓜因的状态也渐入佳境,打荷兰的那个进球要不是被裁判误判的话绝对是个十佳进球。二个是看梅西能不能拼尽全力,很明显,打荷兰,梅西还是继续在场上散步,不是我黑梅西,梅西要是有C罗一半的拼劲,梅西的潜力还能唤发出来2倍,你们信吗?

所以如果梅西不再散步,全力一拼,加上伊瓜因和迪马利亚,这三叉戟进攻端战力可期。加上马斯切拉诺带领一干防守球员,严防死守,德国队未必能轻易攻下阿根廷城池,毕竟荷兰如此攻击力也未能在120分钟取得进球,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上述判断。

综上,我预测阿根廷极有可能凭借这三个人的发挥,击败德国夺冠,不出意料的话梅西将打进制胜球,然后梅西此战过后正式封王。而比分,我认为阿根廷VS德国比分会是2:1,阿根廷前20分钟先由迪马利亚助攻伊瓜因攻进一球;德国队利用定位球的机会在比赛接进80分钟时由穆勒头球扳平,最后梅西凭借个人能力在90分时上演绝杀,90分钟打成2:1,阿根廷夺冠。穆勒金靴卫冕!

让我们拭目以待,坐等好戏上演吧.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

求 向阳而生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pXvG3M1xFVlGw3qYMICXQ

 提取码: kdyk

[向阳而生][2020][类型/都市、健康],主演:蒋欣、高伟光、丹琳、高旭阳、米露

影片简介:该剧根据熊顿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青年漫画家熊顿在遭遇情感与职场双重挫折时,身处逆境,却勇敢与病魔抗争,坚持笑对人生,感染身边每一个人的故事。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

极限脱出3零时困境汉化版强制脱出箱怎么输才能过

你最右边一条线最上面是空的,这关是C组的一关,去把它过了,打完以后下面会锁住,但是一定要打。然后第一和第二条线你没打出来很正常,以你的进度确实打不到。主要是第三条线。第三条线左边那条线和右边那条线都是C组的关,去打出。打完左边那条线以后中间那条线应该就解锁了。右边那条线C组打完以后剩下的都是D组,打掉,然后最右边一条线锁住的就开了,接下来就基本可以打通了。

《童年期逆境问卷》问答的中文翻译版

在你成长时期,年满18岁以前:

1.父母或其他家里的成年人会否经常或很经常 骂你、侮辱你、把你推倒 或 表现得使你害怕或觉得自己可能得到生理上的创伤?

2.父母或其他家里的成年人会否经常或很经常 推你、抓你、扇你耳光、扔什么东西到你身上 或 曾经打你使你留下痕迹或受伤?

3.有没有成年人或至少年长你五岁的人 带有性暗示意味地抚摸你或让你抚摸他的身体 或 尝试或实际上与你口交、肛交、阴交?

4.你会不会经常或很经常觉得 家庭里没有一个人爱你或觉得你很重要、很特别 或 你的家人不会关心彼此、对彼此感到很亲密或支持彼此?

5.你会不会经常或很经常觉得 你没有足够的食物、必须穿脏衣服并且没有人会保护你 或 你父母太醉或兴奋(high)以至于不能照顾你或在你需要时带你去看医生?

6.你的父母是否曾经分居或离婚?

7.你母亲或继母是否 经常或很经常被推、抓、扇耳光或被扔东西 或 有时或经常或很经常被踢、打、用拳头打或用什么很硬的东西打 或 曾经反复受虐至少几分钟或被用一把抢或刀威胁?

8.你是不是和一个有问题的酗酒者或使用街头毒品的人住在一起?

9.你的家庭成员是否有抑郁史、精神病史或曾尝试自杀?

10.有没有家庭成员坐过牢?

手打翻译,满意请采纳

Hi! And welcome to my test. We'll be determining your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core in this test.

While you were growing up, during your first 18 years of life:

1Did a parent or other adult in the household often or very often…

Swear at you, insult you, put you down, or humiliate you?

or

Act in a way that made you afraid that you might be physically hurt?

Yes

No

2Did a parent or other adult in the household often or very often…

Push, grab, slap, or throw something at you?

or

Ever hit you so hard that you had marks or were injured?

Yes

No

3Did an adult or person at least 5 years older than you ever…

Touch or fondle you or have you touch their body in a sexual way?

or

Attempt or actually have oral, anal, or vaginal intercourse with you?

Yes

No

4Did you often or very often feel that …

No one in your family loved you or thought you were important or special?

or

Your family didn’t look out for each other, feel close to each other, or support each other?

Yes

No

5Did you often or very often feel that …

You didn’t have enough to eat, had to wear dirty clothes, and had no one to protect you?

or

Your parents were too drunk or high to take care of you or take you to the doctor if you needed

it?

Yes

No

6Were your parents ever separated or divorced?

Yes

No

7Was your mother or stepmother:

Often or very often pushed, grabbed, slapp

极限脱出3:零时困境无法游戏 steam版本无法运行怎么办

极限脱出3:零时困境是在今日发行的最新极限脱出系列的完结篇,相信不少的玩家都下好游戏开始自己的游戏生涯!游戏的品质非常不错,但游戏优化就有点!不少的steam的玩家都表示无法游戏,莫名崩溃,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最新的解决版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极限脱出3:零时困境破解版下载地址:http://www.cr173.com/game/283991.html

解决办法:

当Windows7中出现的KERNELBASE.dll错误时,不用急于去复制一个KERNELBASE.dll文件来替换掉它,只需要右键点击桌面快捷方式或者安装目录里的软件图标,选择属性→兼容性→以管理员身份运行此程序,即可解决问题。

如果经过此操作还是无法运行游戏,你可能要看看自己的电脑配置是否符合游戏的最低配置了

区块链新技术能破解传统版权保护困境吗?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受到业界极大关注,各领域寄予厚望,很多人认为区块链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等技术特性,将为我国版权保护的困境提供一个新的解决途径。

TokenV创始人武晓宏说:“区块链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交、投资等方面。他提出,区块链将会重新定义资产价值,可将传统的资产进行区块链化。版权也将作为资产由区块链进行确权,可提高版权的保护效率。

麦片网创始人兼CEO赵勇认为,区块链技术和版权有天生的结合性,它可为版权保护带来新的变革机会,能解决传统中心化的版权服务确权、交易和维权等问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版权服务机构尚不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版权保护仍处在初级阶段,版权产业面临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帝国崛起的得与失,对中国破解大国崛起的困境有何启示

“威廉困境”既是一种在国际关系史中反复发生的地缘政治现象,同时也是本研究进行理论构建所关注的兴趣起点。从现象角度讲,“威廉困境”描述的是作为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崛起进程中,德皇威廉二世(William

II)既支持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要求扩张海军的“庞大海军计划”,同时也支持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Alfred von

Schlieffen)扩充陆军的“两线作战计划”。为了同时获得海陆两栖战略优势,威廉德国不得不将宝贵的战略资源投放到与海权霸主英国之间昂贵的海权竞争,以及同陆上强国法俄之间紧张的陆权竞争中。在海陆并举的安全战略选择下,德国的两线扩张战略不仅诱发了一个原本可以不必出现的反对它的协约国同盟,同时也使自身陷入了一场代价高昂的马拉松式的军备竞赛。

威廉二世(左)阿尔弗雷德提尔皮茨(中)

1897年,提尔皮茨被威廉二世任命为帝国海军大臣。他刚一到任,就向德国议会申请7000万马克用以建造三艘新式战列舰。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的亲密合作,以及德国海军对英国海军的挑战之路,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从概念角度讲,“威廉困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崛起国因同时追求在两大地缘空间上的优势而激活体系内潜在的权力均衡机制,从而成为被其他成员联合制衡的主要对象。更重要的是,实行这种战略的崛起国意识不到自身的战略选择对霸权国及周边国家所造成的威胁感,也意识不到来自周边的结盟制衡很大程度上是对其目标过多而四面树敌的反应。克劳斯爱泼斯坦(Klaus

Epstein)在分析一战起因时指出:“威廉德国的威胁并不在于其版图、人口、经济水平、工业能力,而在于其国内存在的强烈的军国主义扩张情绪,对现存国际体系秩序与领土安排的否定,以及皇帝本人对采用激进军事手段打破秩序安排的倾向。这一切都令其他欧洲国家对德国的崛起感到恐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德国本应却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第二层含义是指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崛起国对体系霸权国制衡行为所产生的认知悖论,即霸权国对崛起国的任何妥协或善意绥靖都会被崛起国解读为自身采取强势姿态的明显奏效和霸权国的软弱与缺乏决心,而霸权国对崛起国的强硬反应则会被解读为霸权国对崛起国本能的敌意,从而使崛起国以更强势的姿态针锋相对地打破霸权国的战略包围。这种认知悖论最明显地体现在一战爆发前的威廉德国。当时国内的乐观主义者认为,德国已经强大到可以把任何眼前的敌人像牛皮纸一样揉成一团,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战略敌视与围堵,因而需要尽早发动一场坚定且毫不妥协的预防性战争。

从本质上讲,“威廉困境”与其说是一种崛起国在战略角色上的精神分裂,不如说是缺乏一个有能力对国内各种利益集团所主张的战略优先性进行协调与统筹的权力核心。在一战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内部,海军元帅提尔皮茨和支持他的“海洋军工复合体”认为欧洲大陆已经像一个填满了格子的跳棋局,因而主张发展公海舰队并获得“阳光下的广大地盘”;同时,他们对德国与法俄之间因为很小的欧洲领土所产生的敌意感到无法理解。陆军元帅施里芬、毛奇(Moltke)和支持他们的“陆军军工复合体”则认为,德国面临的现实安全威胁是地处法俄两国之间的中欧平原这一尴尬位置,而不是相距遥远的海洋国家英国。他们对德国主动挑起同英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感到气愤。此外,德国社会中的其他大利益集团――如罗马天主教中心和社会民主党――则仅仅赞成对俄国发动战争,同时主张积极争取英法两国的友谊或中立。在一战爆发前的20年里,德国领导人的案头摆满了关于建立强大的海军、修建近东的巴格达铁路和争夺欧洲霸权等主题的研究报告,而这些看似能够给君主和国家带来权力声望的建议最终都被德皇随波逐流地予以默许。

本研究所关注的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崛起大国在战略空间分布上应包含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这类国家必须既有绵长的领海基线,同时又不能四面环海而远离大陆。因此,近代崛起的日本、英国这种典型的离岸海权国就不符合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的特征。第二,这类国家与周边其他陆上强邻存在着明显的安全博弈这一条件将崛起的美国作为地缘政治中的特例排除在关注普遍性的研究之外。美国虽然是19世纪末的崛起国,但它自建国以来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原则而远离欧洲国际社会的纷争。二战爆发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没有深度卷入到以欧洲体系为核心的安全竞争之中。鉴于独特的地缘政治空间――远离国际政治核心的欧洲大陆且周围没有其他陆上强邻存在――美国可以被看成为“相对亚欧大陆板块而存在的超大型离岸海权国”。因此,美国也不属于本研究所关注的对象。

通过以上对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崛起大国的概念界定,可以认为,本研究关注的对象是地处欧亚大陆边缘――太平洋沿岸或大西洋沿岸――的海陆复合型崛起大国。一方面,这类国家拥有两栖地缘空间禀赋;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因双重诱惑而被两大战略空间所反噬。纵观近代400多年的国际关系史可以发现,自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派遣阿尔瓦公爵(Duque de

Alba)率军强行兼并海权国葡萄牙并亲自兼任其国王以来,除了西班牙帝国兼具了海陆霸权特征以外――西班牙帝国在历史上的昙花一现正是由于其被来自两大地缘战略空间的拉力所撕碎――国际体系中再未出现过能够同时获得两栖地缘战略优势的权力单元。

相比于西班牙帝国在全球的两栖霸权,“简配版”的区域陆权与区域海权并举战略都可能面临着海陆联盟制衡的风险。这其中存在着两大重要原因:第一,区域海权战略本质上是对全球海权战略的部分侵蚀与分割。一旦崛起国在特定区域内建立起海权优势,就等于否定了国际社会存在全球海权的基本事实。其次,区域海权战略是走向全球海权战略的必由之路,历任海权霸主无不是从区域海权中成长起来的。同时,由于国家战略的不可知性、欺骗性、阶段性与动态性,全球海权霸主对其联盟体系外一切追求区域海权的国家均会产生本能的防范意识。

全球化使当今国际体系成员间的交往力度与安全互动日益频密。在此背景下,每一个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都可能面临来自海上和陆上的双重战略压力。从国家追求绝对安全的角度讲,只有同时获得海陆两线的战略优势才能够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与影响力。但问题在于,所有因奉行绝对安全哲学而进行的努力不仅会被体系内其他大国间构筑的海陆“联姻”所抵消,同时也会导致其不可避免地陷入犹如一战前德意志第二帝国所面临的“威廉困境”之中。如果说“修昔底德陷阱”是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因权力转移或认知敌意螺旋等造成的某种结果,那么从崛起国角度讲,“威廉困境”就是导致“修昔底德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正在崛起的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来讲,奉行什么样的安全战略更有可能激活一个包含霸权国在内的遏制性军事同盟?什么样的安全战略选择能够使其在崛起进程中面临更小的体系结构性压力?

纵观冷战后的国际社会,并没有出现以多极化为趋势的群体性崛起,而是呈现出中国孤军突起的一国崛起态势。虽然习惯上将新兴的金砖国家作为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力量,但是不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经济增速看,中国都远超其他金砖国家。例如,201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美国为179689.6亿美元,位居全球之首,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4.44%;中国为113856.6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49%。而其他三个金砖国家的GDP及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印度21832.8亿美元,占2.97%;巴西18008.7亿美元,占2.45%;俄罗斯12360.2亿美元,占1.68%。此外,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速同其他体系强国之间的距离仍处于扩大趋势。冷战末期,美国、日本和德国的GDP分别约为6万亿、4万亿和3万亿美元,而目前日本的GDP从美国的2/3下降到1/3弱,德国则从1/2降到了1/4。可见,日德等发达国家与中美两国的差距在拉大,而中美两国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21世纪的中国是体系中唯一最有可能接近并超越美国的新兴大国。

当今处于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正在力图通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来避免同体系霸主美国及其全球联盟体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作为一种双向的互构过程,在其运行中所反复生成的“施动―反馈”会直接影响到国家间对于敌友身份的认知和安全态势的研判。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中国自近代被卷入全球化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海防”与“塞防”之辩。进入21

世纪,随着中国完成同俄罗斯领土边界的划定,国内学术界主张中国在稳定陆权的基础上拓展海权的呼声日隆,并在“海洋强国”与“大国崛起”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因果联系;同时,还在“蓝水海军”“海上生命线”同“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等意象之间建立起了带有必然性的观念映射。

但问题在于,现代意义上的海权扩张是指荷兰模式的海运能力,还是英国模式的海军实力?抑或是叶自成等认为的海洋资源的整体开发能力?为什么随着中国在东亚地区海军实力与远洋能力的快速提升,反而出现了更多的地缘安全紧张局面?如果一个国家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会刺激霸权国及其联盟体系,那么这样的战略选择是否可能会造成一种自拆台脚或自我包围的“威廉困境”?崛起国将安全战略从消极的“非对称近海防御”向积极的“远洋对等威慑”调整,是否会促使霸权国以联盟的形式对冲或抵消这种谋求缩小权力位差或重构优势的权力增长的努力?在缺乏推责对象的前提下,崛起国选择区域海权战略是否真正有利于消除其与守成国之间潜在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崛起大国,其安全战略选择不仅关系到崛起进程中可能面临何种压力,更关系到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全局谋划。如何从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威廉困境”中抽象出规律性的理性认知,直接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大业的未来走势。

历史中的“威廉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为什么俾斯麦执政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崛起进程中没有面临巨大的周边安全压力,而威廉二世执政后德国的地缘安全环境却出现了急剧的紧张态势?“威廉困境”看似为海陆复合型崛起大国因其地缘结构而面临的双重压力,实则与崛起国的战略选择有着更大的关系。“威廉困境”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崛起国追求海陆并举的两线战略目标,这一目标设定可能导致崛起国同海权霸主陷入海权之争,以及同周边陆权国之间陷入陆权之争。在这一直接原因的背后存在四个重要的深层原因。

正是这些深层原因的叠加效应,导致一战前的德国陷入“威廉困境”的战略泥沼。

首先,当崛起国自我认可的身份与国际社会给定的身份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身份位差”

1902年1月30日,第一次英日同盟条约在伦敦签订

其次,缺乏一个有能力协调并统合国内不同利益集团诉求的决策中枢

1880年俾斯麦治下的德国由于专守欧洲陆权优势,其海军军费开支不到英国的四分之一或法国的三分之一。随着德国逐渐开启与英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到一战前的1910年,德国的海军军费虽有大幅提高并成为全球第二,但也仅仅为海权霸主英国的一半(参见表1)。而早先一直占有优势的陆军开支虽也大幅提升,但其增幅却被协约国的相应增长所抵消。德国海军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成本非常高昂,以至于海军军费的增长威胁到了其原本享有的欧洲陆权优势。1901~1903年,德国海军耗费了国防开支的20%;1907~1909年,这一比重上升为25%;而到了1911年,德国海军预算占到了陆军预算的54.8%。1908年,德国推行了10年的海陆并举战略使德国的周边环境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恶化。时任德意志帝国宰相的伯恩哈德冯比洛(Bernhard

von

Bulow)在写给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的信中说:“德国已经在这场看不到尽头的竞赛中精疲力尽。如果在德国实现财政改革后我仍是宰相的话,我就要主动给海军军备竞赛降温。德国的发展已经不能再允许这种伊卡洛斯式的飞翔了。”

在被“克鲁格电报”激怒之前,处于“光辉孤立”政策下的英国与法俄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甚少。英国在同法俄争夺非洲、近东、中东和远东问题上都存在着战略矛盾。但是,正是威廉德国同时追求欧陆霸权与世界海权的战略建构起了英法俄三国基于共同威胁的安全利益。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认为,倘若德国放弃了挑战英国海上权威的“庞大海军计划”而集中力量加强陆军建设,他们就有可能使英国保持中立,同时必然会在欧洲大陆的战争中赢得胜利。如果德国人把1914年以来直到战败仍停泊在军港中的无畏舰的制造经费和钢铁用来制造重炮和运输机械,那么他们在陆战中将一直保持优势。

第三,不满足于单一的区域陆权优势,全民性痴迷于“海军民族主义”,并倾向于认为国家建立强大海军是确保外向型经济运输生命线、保卫国家海外利益、保卫国家领土安全和提升全球战略影响力的重要基础。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崛起国对海权霸主最大的挑战不在于陆权优势,而在于它对全球海权的分割与侵蚀。对于独占一块地缘政治板块且拥有充分安全剩余的区域陆权国德国来讲,其真正的安全威胁不可能来自于单纯的海上封锁或登陆进攻,而只能来自于陆上邻国的军事进攻。对于这一点,即便是当时德国的战略决策者也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在一战前,德国人的战略设想始终是谋求英国人中立以便对法俄开战,而不是谋求法俄中立以便对英国开战。英国著名海军战略家朱利安科比特(Julian

Corbert)对海权与陆权的关系进行分析后认为:“由于人们生活在陆地而非海面上,因此交战国间的重大问题总是取决于要么你的陆军能控制敌人多少领土和有生力量,要么舰队协助陆军所产生的威力使对方感到恐惧。”同时,享有陆权优势的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也无需担心没有海军的保卫海权国会对其展开登陆进攻。正如1911年威廉二世同一位英国到访者谈话时所说:“恕我直言,你们在这一区域投入的微不足道的几个师并不起什么作用。”

实际上,单纯的海上力量除了协助陆军打消耗战外,对赢得整个战争不具备太大的作用。1853~1855年间,英法之所以赢得了对陆权霸主俄罗斯的克里米亚战争,

第四,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崛起大国是否会因区域海权战略而陷入“威廉困境”,取决于实行这一战略的体系结构与时机把握。首先,如果在某一地区除了霸权国以外还存在两个以上的次强国,那么霸权国的优先制衡对象就是首先选择区域海权战略的次强国。从这一角度讲,崛起国实施区域海权战略存在着“先动劣势”,即在同等条件下,率先实施区域海权战略的崛起国会遭到霸权国的战略围堵。其次,如果某一地区内出现了二元结构,即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实力都远超其他国家,那么崛起国推行区域海权战略就很难找到有效的推责对象。最后,在同一时期内,在与霸权国安全联系更紧密的地区推行区域海权战略的国家更容易遭到霸权国的围堵。在这一围堵过程中,霸权国甚至会鼓励区域次强国推行区域海权战略,以便对更具威胁的前者加以制衡。

美国的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在理论上将全球海权同大国崛起之间建立起了因果联系,但率先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则是来自德国的“欧洲马汉”提尔皮茨。1890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地缘安全战略的转折点――逐渐从俾斯麦主张的区域陆权战略转向了威廉二世主导下的区域陆权与全球海权并举战略。德国在国际体系中率先追求全球海权的战略选择直接导致了其在体系中角色身份与地缘安全环境的变革。为什么在19世纪末威廉德国、法国和美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施海权战略,威廉德国遭到了英国的遏制,而法国和美国却得到了英国的鼓励与绥靖呢?答案就在于“威廉困境”内蕴的“先动劣势”,即相对于同一时期法国在地中海的区域海权战略来讲,德国的全球海权战略涉及的范围太大了;相对于美国后来推行的全球海权战略来讲,德国推行全球海权战略又太早了。因此,对于英国来讲,来自追求全球海权的威廉德国率先构筑的威胁要远远超出仅在地中海构筑区域海权的法国和英德两败俱伤后不慌不忙崛起的美国。

海权论的鼻祖,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9月27日-1914年12月1日)

德国的“先动劣势”导致了英国对体系内其他崛起国推行区域海权战略实行鼓励或绥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拿破仑战争后取得欧陆霸权的沙皇俄国想获得黑海区域海权以及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时,海权霸主英国将其视为最大挑战者。一方面,英国默许海陆复合型国家法国增加地中海区域的海上军备;另一方面,联合法国并不惜同俄国打一场需要登陆作战的克里米亚战争。同时,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一战前英国为了同德国争夺海权,一改往日的防范法国加强直布罗陀与地中海海军实力的政策,转而鼓励法国在地中海掌握海权优势,并默许沙皇俄国积极发展黑海舰队控制达达尼尔海峡。

“威廉困境”的政治化解:俾斯麦德国与地中海法国崛起的战略启示

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在崛起进程中必然会伴随来自海陆两大空间的战略压力吗?这一问题的答案与其说是权力结构分布造成的必然,不如说与崛起国奉行的安全战略有着更大的关系。俾斯麦德国是典型的追求区域陆权优势的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而地中海法国则是典型的奉行区域陆权与区域海权并举战略的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通过对实施区域陆权战略的俾斯麦德国、区域陆权与区域海权并举战略的法国和区域陆权与全球海权并举战略的威廉德国比较发现:首先,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崛起大国选择区域陆权战略面临的安全压力最低。其次,对于实施区域海权战略的国家来说,仅当国际体系中存在推责对象――在同等重要的区域率先追求区域海权者或同一时间内在更重要地区追求区域海权者――的时候,海上霸主才会对区域次强国进行战略绥靖并鼓励其追求区域海权。再次,当一个海陆复合型崛起国选择区域陆权与全球海权并举战略时,其必然因面临来自两大战略空间联合的压力而陷入“威廉困境”。最后,如果一个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放弃了最基本的区域陆权战略,就等于彻底放弃了大国地位,其不仅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海权争霸,同时还将面临来自周边陆上强邻更大的进攻风险(见表2)。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的头20年,俾斯麦能够以其个人的政治影响力成功地引导或压制住国内主张对外扩张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冲动。俾斯麦担任德国宰相时,国内关于海外殖民和扩张海军的呼声日隆。俾斯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的决策能够一直保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通过提供超出相关利益集团预期的政治利益或在某个利益集团提出完整的政治诉求之前就果断给予其可能要求的政治结果,对其加以驾驭和引导,使之处于可控状态。俾斯麦曾私下里向英国驻德国大使表示:“德国的地理位置并不适于建立一支耗资巨大的海军来保卫本土或贫弱的海外殖民地。同时,德国的地理位置也不适合发展成为一流海军强国。”

一战前的欧洲政治版图

俾斯麦治下的德国奉行的是典型的区域陆权战略。这种战略的最大特征便是仅仅将国家安全战略目标限定为在西欧地区获得陆权优势。俾斯麦与同一时代的另一名战略高手拿破仑三世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二者在等待战略机遇上都拥有无限的耐心:耐心等候联盟者上门,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普丹战争后,俾斯麦曾告诫他的部下:“我常常不得不在埋伏的地点守候多时,忍受身边昆虫的覆盖与叮咬,直到射击最佳时机到来。”然而,耐心与定力只是崛起国等待与把握战略机遇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俾斯麦与拿破仑三世之间具有决定性的不同点则是:前者更懂得国家在追求利益的问题上要考虑到国际社会的整体反应而主动地自我节制――在普鲁士发动的三次统一战争中,俾斯麦都获得了除对手以外的欧洲主要国家的支持;而拿破仑三世的贪婪与俾斯麦的节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直接导致了法国成为挡在德国前面最佳的推责对象。

布莱恩希利(Brian Healy)与阿瑟斯坦(Arthur

Stan)通过细化国家能力指标,以及将外交事件划分成冲突与合作两种类型,来论证为什么在俾斯麦主政德国期间欧洲地区没有出现制衡德国崛起的军事联盟,其结论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以后,由于俾斯麦奉行自我节制的战略目标――这种目标使除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有理由相信德国不是一个潜在的侵略性国家,而是一个对现状安排与国际秩序完全满意的国家――德国并没有因为强大的陆权优势而成为欧洲大国制衡与防范的对象。完成统一后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了世界排名第一的陆军。为了避免成为欧洲权势均衡的制衡对象,俾斯麦多次公开宣称:统一后的德国利益已经饱和,不再有侵占更多领土的任何野心,以此来向俄罗斯表明自己对巴尔干没有兴趣,向英国表示自己对海外殖民毫无野心。

在俾斯麦主政德国的近20年时间里,他始终小心翼翼地避免本国直接卷入同霸权国英国的冲突之中。“他用超乎寻常的审慎,不让任何大国有任何借口组建反德联盟。”整个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将外交政策的重点牢牢限定在欧洲大陆,这反而使法俄成为了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潜在对手。通过“海洋贸易安全搭车”与“安全威胁角色推责”的搭配组合,俾斯麦为德国崛起赢得了稳定而宽松的国际环境,有效地避免了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可能陷入的“修昔底德陷阱”。

奥托冯俾斯麦( 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照片摄于1896年6月,李鸿章访问德意志帝国期间专程前往汉堡,拜访并求教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推行“海权搭车”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明白对于任何国家的商业利益和海外殖民地来说都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安全,而任何试图使德国海上力量超越英国的努力都会激活一场得不偿失的军备竞赛或被英法海军联合的优势所完全冲抵。同时,德国并没有因为放弃追求强大的海权而面临海外贸易的风险或降低了其崛起的速度。事实上,海权与国家崛起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提尔皮茨在鼓吹扩充海军时反复强调海外经济利益对德国生存与繁荣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但在一战中面对协约国严密的海上封锁,德国仍在美国参战前的四年消耗战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内对英法俄保持了明显的战略优势。美国虽然是当今最大的海权国,但其海权的发展则是在其获得全球经济霸权几十年之后才开始进行的。因此,海权与海外经济安全之间并没有时间先后关系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通过对俾斯麦德国的战略选择与崛起压力的研究可以发现,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在崛起进程中并不必然会伴随来自海陆两大地缘空间的挤压与围堵。俾斯麦通过推行单一的区域陆权战略,并凭借其个人的领导才能,缓解了德国崛起对国际体系结构的全面冲击,这为德国在区域陆权战略下持续的崛起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俾斯麦战略的成功一方面源于他的耐心、审慎与节制力使其抵御了追求更大权力声望与国家荣誉的诱惑;另一方面也源于他有充分的政治才能协调和引导国内不

同利益集团激进的政治诉求与野心。然而,当1890年俾斯麦黯然下台后,德国在大战略上的“压舱石”就不复存在了。他下台后,留下的是一个物质上飞速发展的强大国家,一个充满问题的体制,一帮“能干的庸人”和一大批易于愤怒的民众。欧洲各国很快发现,就在经济发展为德国这艘巨轮添加马力的同时,轮船的舵手却被船长赶上岸了。

同俾斯麦的区域陆权战略不同,在克里米亚战争后,法国不仅从俄国手中夺回了欧洲陆权,同时也积极追求在地中海的区域海权。由于拿破仑三世推行的区域陆权与区域海权两栖战略在当时没有推责对象,直接导致了英俄奥等国在普法战争中支持普鲁士制衡法国。普法战争的失败使法国丧失了欧陆霸权地位。俾斯麦为了鼓励法国放弃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要求而积极支持法国在地中海及其北非沿线进行殖民扩张。在俾斯麦执政时期,法国在地中海的区域海权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由于俾斯麦坚持区域陆权战略,因此,在普法战争后的20年里,对海上霸主英国威胁最大的国家就是侵蚀地中海区域海权的法国和侵蚀黑海地区与达达尼尔海峡海权的俄国。

随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德国的全球海权战略成为了法国和俄国区域海权战略的最佳推责对象。法绍达事件(Fashoda

Incident)后,英国也逐渐默许了法国在地中海区域追求海权的努力,并于1912年7月22日通过《英法海军协定》将地中海地区防卫任务全部交给法国海军――法国两大主力舰队北海舰队与地中海舰队全部移师地中海――而英国海军则分担了法国大西洋沿岸的保卫任务。同时,在《英俄协约》签订以前,英国对俄国在黑海达达尼尔海峡地区和远东地区攫取区域海权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并不惜发动克里米亚战争和支持日俄战争来打击俄国区域海权战略对英国全球海权地位的侵蚀;而当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后,英国甚至在一战前主动鼓励俄国黑海舰队取得黑海区域海权并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以确保英国同印度殖民地海上航线的安全。

  • 评论列表:
  •  澄萌池木
     发布于 2022-06-01 22:16:43  回复该评论
  • 定,可以认为,本研究关注的对象是地处欧亚大陆边缘――太平洋沿岸或大西洋沿岸――的海陆复合型崛起大国。一方面,这类国家拥有两栖地缘空间禀赋;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因双重诱惑而被两大战略空间所反噬。纵
  •  蓝殇清淮
     发布于 2022-06-02 02:48:22  回复该评论
  • 一种自拆台脚或自我包围的“威廉困境”?崛起国将安全战略从消极的“非对称近海防御”向积极的“远洋对等威慑”调整,是否会促使霸权国以联盟的形式对冲或抵消这种谋求缩小权力位差或重构优势的权力增长的努力?在缺乏推责对象的前提下,崛起国选择区域海权战略是否真正有利于消除其与守成国之间潜在
  •  辙弃朮生
     发布于 2022-06-02 06:38:45  回复该评论
  • 个有问题的酗酒者或使用街头毒品的人住在一起?9.你的家庭成员是否有抑郁史、精神病史或曾尝试自杀?10.有没有家庭成员坐过牢?手打翻译,满意请采纳Hi! And welcome to my test. We'll be determining your Adverse Childhood
  •  孤央玖橘
     发布于 2022-06-01 22:43:42  回复该评论
  • 霸主最大的挑战不在于陆权优势,而在于它对全球海权的分割与侵蚀。对于独占一块地缘政治板块且拥有充分安全剩余的区域陆权国德国来讲,其真正的安全威胁不可能来自于单纯的海上封锁或登陆进攻,而只能来自于陆上邻国的军事进攻。对于这一点,即便是当时德国的战略决策者也是深信不疑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