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七张图怎么就看懂《资本论》?
《资本论》确实是一部罕见的书……以致不能用通常的框架来约束它、描绘它,必须给其画上“思维简谱”。然则《资本论》的思维简谱必须具有多面的艺术神韵,《资本论》的方法必须具备汇总的工作逻辑。大道至简,以“中国人资格”书写《资本论》;应网友之邀,以下依据《保卫资本论》摘出七张思维图,希望能够引导您不辞辛劳“一览众山”,以激发更多阅读兴致,并期以行动共同研究之。
《资本论》第一卷的思维导图
图1 《资本论》为什么要冲出“解释循环”
《资本论》第二卷的思维导图
图2 简单再生产并非“虚构之作”
图3 扩大再生产是最高形式
《资本论》第三卷的思维导图
图4 资本主义总过程的辩证法
图5 资本主义总过程的内部运动
《资本论》第四卷的思维导图
图6 《资本论》和天人合一
【附录:六册计划的思维导图】
图7 谁说《资本论》不是史书
【特别提示】《资本论》是一部史书,是一部科学批判资本主义的史书,一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部有关于资本主义之系统的社会批判史,同时还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灭周期的“诊断说明书”。这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书,其之所以特别,不仅在于它对商品拜物教之披露与破解、对货币神性的彰显和对货币幽灵的驱散,更加是由于它对资本拜物教生成与发展史之罕见性的“预见”和做出非凡的“结论”。(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参阅《面向资本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线索释义》人民出版社2019)
【尾记】《资本论》导游是一次历险记。诗云:“敌事奇虚实;司命首因间。兵久衢地合;主客两酩酊。盘锦云霄路;泥泞读书人。旌旗九门立; 一夜风雪紧。”马克思主义历险记终归是勇者之盛宴、机会者之权衡、怯者之逃离!是为记。
关于资本论的问题、求达者解惑
不能说充分,但说明了一种迹象,或许将来会有更多问题是凭西方经济学所解决不了的。他们也是无计可施,再加上东方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的好好的,难免也有顾不上白猫黑猫,能解决问题就是好猫的时候。
资本论过时问题我倒觉得反而是时候还没到来,谈不上过时。资本论产生时资本主义也只是处于发展初期,它的巅峰时期还没到来,而书中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典型的状态,也即高度发展下的完全形态,就象一个人,牙还没长全,不能说是典型状态下的人。所以我认为资本论的时候恰在现在及将来,西方会碰到越来越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百年前马克思却作好了论断。
从现实上来说,我看世界大多数中小国家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并不过敏,随着中国的稳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模式感兴趣。如果中国有一天超过美国同时又能坚挺发展(那怕没现在快,即便以四五个百分点稳定增长),说不定会产生很多象委内瑞拉一样的国家,当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搞得是一些社会主义政策。那个时候作为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资本论自然也会吃香了。
资本论虽名其资本,象是研究资本主义,其实我看是专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的独立学科,而马克思就是该学科的开山鼻祖。它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形态,及早期手工业经济和后期社会主义初期。将来随着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超出了资本论所能涵盖的范围后,说不定还会进一步发展资本论,发展出专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资本论”(当然书名不叫资本论)。
我的见解可不是标准答案,有感而发而已。
《资本论》讲的是什么?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论》第三卷是对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分析,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的层次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
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前两卷暂时存而未论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回答,前面做过的许多分析(如价值、货币等)在这里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论证。
扩展资料
《资本论》通过对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科学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
尽管马克思破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秘密”,但是为了彻底克服抽象的统治,必须从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过渡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实现人类解放。
所以,虽然《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但是,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它并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科学认识”,更是一种“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的武器,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所以,马克思在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发现了问题所在,他不是“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而是“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么使用它的人”,“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在这一意义上阐释《资本论》的“科学性”,不仅彰显了其批判性和革命性,而且论述了它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为什么遭那么多人反感
保卫《资本论》_百度百科
保卫资本论 》是2014年1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全称《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许光伟著。[1] 作品正式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之民族取向和实践化的工作理念。[2]
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其达成对世界历史之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双重意义”之《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之结合体式。[3] 该著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独为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亦不是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而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方法进行民族“寻根”。[4] 归根结底,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5]
列国志数据库 保卫资本论图书目录
文前辅文
写在前面:题外话和题内话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总论] 第一篇 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一章 《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对《“现实的历史...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论,还是存在批判?
货币和等价性:是社会存在论,还是社会存在批判?
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是现实的社会存在论,还是历史的社会存在批判?
“现实的历史”批判:《资本论》如何破解“认识的秘密”?
第二章 《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
过程分析之一:α→β→r
过程分析之二:s→g→β
过程分析之三:r>g
简短的结语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政治经济学对象
(一)
(二)
(三)
行动主义逻辑
(一)
(二)
(三)
(四)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工作如何展开
(一)
(二)
(三)
(四)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社会主观批判[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 第二...
第四章 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价值(形式)
(一)
(二)
(三)
(四)
剩余价值(形式)
(一)
(二)
(三)
(四)
抽象劳动——存在规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一)
(二)
(三)
(四)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概念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马克思主义的元概念
(一)
(二)
(三)
唯物主义的全概念
(一)
(二)
(三)
唯物主义的工作统一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六章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重提二版跋
(一)
(二)
(三)
(四)
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尔——实现哲学
(一)
(二)
(三)
(四)
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图——实现科学
(一)
(二)
(三)
(四)
(五)
反思科学抽象法
(一)
(二)
(三)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社会主观批判[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 第三...
第七章 解释学及其谬误性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
(一)
(二)
(三)
物的解释学
(一)
(二)
(三)
(四)
资产阶级解释结构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八章 古典主义及其批判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所谓斯密问题
(一)
(二)
(三)
(四)
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
(一)
(二)
(三)
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九章 新古典主义及其批判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研究对象的改造
(一)
(二)
(三)
理性主义狡辩
(一)
(二)
(三)
理论繁荣之路
(一)
(二)
(三)
(四)
第十章 新制度主义及其批判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真实的科斯
(一)
(二)
(三)
虚假的科斯
(一)
(二)
(三)
废墟中的景观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社会客观批判[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第四...
第十一章 存在的秘密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唯物主义客体
(一)
(二)
(三)
唯物主义主体
(一)
(二)
(三)
二者的结合——对象(规定)之生成
(一)
(二)
(三)
(四)
第十二章 认识的秘密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唯物主义历史对象
(一)
(二)
(三)
(四)
(五)
唯物主义社会对象
(一)
(二)
(三)
二者的结合——研究对象(规定)之生成
(一)
(二)
(三)
(四)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社会客观批判[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第五...
第十三章 历史发生学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转化史I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转化史II
(一)
(二)
(三)
(四)
(五)
资本生产史——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界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四章 系统发生学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运动史I
(一)
(二)
(三)
(四)
(五)
运动史II
(一)
(二)
(三)
(四)
资本流通史——资本的生产界限和流通界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十五章 现象发生学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生活史I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生活史II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资本积累史——自我再生产和资本的总界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六章 认识发生学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范畴史I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范畴史II
(一)
(二)
(三)
(四)
(五)
资本批判史——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界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四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 第...
第十七章 机器到金融的发展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工厂的发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金融工厂的发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八章 历史到科学的发展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辩证法工作原像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科学(方法)工作原像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九章 生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商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产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