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形容破解不利局面词汇或诗句
- 2、哪首诗如果被破解,太平天国的宝藏就能找到?
- 3、破解诗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4、破解诗句
- 5、谁能破解这首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 6、如何破解诗词中的“撞韵”、“挤韵”和“连韵”
形容破解不利局面词汇或诗句
势如破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哪首诗如果被破解,太平天国的宝藏就能找到?
清朝时期曾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大清的根基险些毁于一旦。而这场运动,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公元1850年,起义开始,到1864年起义军才全部被消灭掉。
起义一共持续了十四年,这期间太平天国积蓄了许多财富。不过,太平天国败亡之后,积累下来的财富却消失不见了,成为了一个谜团,这些财富到底是被人卷走还是被藏起来了?
很多人都趋向于第二个观点,这批财富被人为藏了起来。
因为据相关史料记载,一首藏宝诗记载了这些财富的埋藏点,然而百年来却无人能破解这诗中的奥秘。一起来看看这首藏宝诗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利用西方宗教创建了一个“拜上帝教”,时机成熟之后便发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这一次农民运动与以往不同,有着完整的规章制度,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起义运动。
正因此,太平天国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得到民众认可,广泛追随。起义声势浩大,清王朝疲于应对,竟然联合西方列强势力进行联合绞杀。
就这样,在强有力的镇压以及太平天国后期的内部腐败,太平天国最终走向了灭亡,很快就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太平天国虽然一去不复返,但是遗留下来的大批宝藏却让人日思夜想。
上面这首藏宝诗便是从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流传下来的,只要解开了诗中的秘密,就能成功的找到这批财富。当然,最初人们也只是将这首藏宝诗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只当是个消遣的话题,并不当真。
后来“张献忠沉银”被证实,才掀起了寻找太平天国宝藏的风气。大街小巷,老人孩童都对此事深感兴趣,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这批宝藏的主人。
根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时期,国库里确实存放了不少的财富。因为当时太平天国实行的是“圣库制度”,士兵们打仗缴获的物资以及宝物统统都要上交国库,不能私人占有。因此,国库就变为了藏宝库。
不过,这国库却不是大家共有的,而是统治阶层独有。因为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以及所封的王爷,有权直接从国库拿取财富,不需要经过任何手续,也不需旁人过问。
可见,这国库就像他们家中的保险箱,想取就取想用就用。正是统治层的腐败,才导致了太平天国最后的衰亡。
在《梵天庐丛录》就曾有这样的记载:“清军将领曾国荃进入天王府的大殿后,发现了极其奢华的场面。元朝时期非常珍贵的宝灯共有四盏,这宝灯材质非常珍贵,用风磨铜制成,比起黄金还要稀罕得多”。
而这还是天王府中的冰山一角,由此可见天王府中宝物众多,再加上国库留存的大量财富,足够让人眼花缭乱了。
但是太平天国被消灭之后,清军并没有收缴到多少宝物,只有这首藏宝诗留存了下来。在广东始兴县曾氏银库的外墙上有一处很是吸引人,这上面绘制了一张藏宝图,与藏宝诗相对应。“两江夹一河”所指的是“东湖坪村”。
但是,当地人也就看懂了这一句,至于后面的内容就一概不知了。
后来当地旅游局局长听了这件事情,也很感兴趣,曾特意跑到东湖坪村去查探了一下,发现这里的地形与藏宝图上的吻合度非常高,这里应该埋藏得有一批宝藏。
经过推断,这里所埋藏的宝藏应该只是小小的一部分,曾国荃从天王府中带出来的宝物,就藏在了这里。而太平天国最主要的宝藏,应该仍然留存在南京城中。至于地点,应该就埋在天王府中的金龙大殿之下。
不过,要挖掘这个地方是十分困难的。现在,这里是珍贵的遗址,没有相关手续是不能进行挖掘工作的,就算真有宝藏,也只能静静地躺在地底,等待着重现天日的那一天。
除了这两个地方外,还有两处也很可能埋藏着太平天国遗留下来的宝藏。
其中一处是“大渡河畔”,当年石达开就曾兵败于此。很可能兵败之后,仓皇将财富就地埋葬了。
在1937年的时候,四川省主席刘湘就曾带领一队人在这里寻找遗迹。当时,这支队伍共发现了三个洞,不过只挖掘了两个。这两个洞中只有一些散落的钱币,还有一些经历了岁月的残旧兵器,没什么重大发现。
相信大家一定感到疑惑,为什么没对第三个洞进行挖掘?
当时队伍正进行挖掘时,突然接到了另一个命令,到前线抗日。所以,这支队伍只得停工,上了战场。到了后来,这个洞就慢慢的被人们遗忘了。
还有一处就是位于重庆地区南川市鱼泉乡的“太平山”,这里曾经是太平天国锻造兵器的地方。
在这里,曾出土过一些瓷器,很多都是残破的碎片。经过专家研究后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太平天国的。
按理说,作为兵器锻造之地,是不可能存得有什么宝物的。可能是太平天国的某支队伍曾驻扎于此,因军事紧急便将一些宝藏埋葬于此了。当然,这也只是人们的推测,至于真正的原因已经无从考证了。
另外,这里也只是挖出了一些瓷器碎片,并没有进一步的挖掘。因为上级没有命令,考古学者们也不敢擅自进行挖掘工作。所以到现在,“太平山”藏宝还是一个谜,这里究竟有没有宝物,尚待考证。
太平天国遗留下来的宝物并不是藏于一处的,而是分多处进行埋藏。若是大家能够破解得了上面那首藏宝诗,很可能就能找寻到太平天国埋藏的财富。
不过,近百年来都没人能够破解出藏宝诗的秘密,看来我们也只能“望诗兴叹”了。
破解诗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解析:“鹊桥仙”:词调名,出自《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鹊桥仙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周邦彦词名《鹊桥仙令》,《梅苑》词名《忆人人》,韩淲词,取秦观词句,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张辑词,有“天风吹送广寒秋”句,名《广寒秋》。元高拭词注:仙吕调。八十八字者始自柳永,《乐章集》注云:歇指调。 《鹊桥仙》见《淮海居士长短句》。此词以古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故事为题材,歌颂坚贞纯洁的爱情。历来歌咏牛郎织女的诗歌甚多,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带有伤感情绪,独此词不落陈套,自出机杼。《鹊桥仙》,《草堂诗余》作《七夕》。
这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上片以两对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起头,既写七夕景色,又景中见情,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银汉迢迢暗度”写双星渡河;
金风:秋风,旧说以四季分配五行,秋令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天的白露。“金风玉露一相逢”是说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明了作者对这一神话故事爱情意义的认识;
过片亦为对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写双星的短暂会晤;
“忍顾鹊桥归路”是说牛郎和织女匆匆相见而长久别离,为伤别而不忍回顾乌雀架成的归路,包含了深深的依恋和惆怅;
接着转而为高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牛郎、织女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非仅深化了双星故事的一样,而且使人的感情拔俗而升华。
此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作者】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哲宗时,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坐元佑党籍,出为杭州通判,旋又远徒郴州(今湖南郴县)、雷州(今广东海康)等地。徽宗立,诏许放还,死于道中。少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才,遂得列门墙。诗文兼擅,惜为词名所掩。其词淡雅轻柔,情韵兼胜,被誉为婉约之宗。有《淮海居士长短句》。
破解诗句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风吹着蜡烛倒映的影子一下高一下低,到最后就变成了尘土。
举着杯子望着明月,成了三个人(月亮,作者,作者影子)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
楼主,你搞什么西西,做屠夫啊!
谁能破解这首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无意(亿)
=========================
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了官,五年不归。文君十分想念。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不料拆开一看,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数字无“亿”即无“意”啊!于是,她满含悲愤,写了一首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你看,这首数字诗写得多好。难怪司马相如读后越想越惭愧,终于用驷马高车,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
如何破解诗词中的“撞韵”、“挤韵”和“连韵”
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办法。
因为诗词创作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伤”是避免不了的,硬要去避,就有可能会因文害意、因韵而害意。为此,必须有一种补救的办法,以尽可能地将它们的伤害消除。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作者有相当的文字驾驭能力。
(一)应该避免的“硬伤”。
前面说了,“押韵八戒”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要避免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力戒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因为这些问题一般都对诗词韵律美的伤害程度很大,而且根本无法破解。因为它们的伤害不仅仅是声韵上的,还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
但其中的“挤韵”、“连韵”相对其它几种情况来说,对韵律的伤害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意境、语法、视觉美感的伤害。“撞韵”对韵律伤害虽然比较大,但它与“挤韵”、“连韵”一样,也没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这些问题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它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能不能有一种办法将它对诗词韵律的伤害降低甚至是消弭于无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二)破解撞韵、挤韵、连韵的方法。
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伤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太大的伤害,甚至完全有伤无害。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严重伤害。
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的韵字做成“活韵”,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的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关键就在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的“硬伤”。但如果你的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的“硬伤”,有伤必害。
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有两种办法: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的其它字上。
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
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晚烟寒”劫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部,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效果呢?
这里的关键是:“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例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同样,末句“几枝低”的“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的妨害也近似于挤韵。而且,越是靠近韵脚的地方,发生挤韵时的伤害也就越明显。
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的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的“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与“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的“几枝低”的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
以上讲了关于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比如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
当然。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的一种最严重、最极端的情况。另外,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的话,却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的叠字入韵。
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相连,如“瞧一瞧”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其实与“瞧瞧”是一样的,只不过为了调节音节而加上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充当中辍的字,我们也不妨将其作为叠韵看待,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挤韵现象。
再有,我们说过,撞韵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的韵字尽量做成活韵。若是活韵也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的办法,转移发生撞韵的这个句子的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的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
这是当然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上面讲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的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的伤害。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摘自《逍遥楼诗词论稿》)
扩展资料
诗歌的押韵需要注意
在诗歌的押韵中,出现撞韵、挤韵、倒韵、连韵、重韵、复韵、死韵、三阴平韵、凑韵、出韵、窜韵等现象,都会影响诗歌行尾韵节奏的和谐性,尤其是古典韵律诗歌的创作,影响尤其明显。因此这些都需要尽量避免。
(1)撞韵:一首诗词中,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仄声收尾,尾音的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这样的字影响声律之美。
(2)挤韵:诗句中的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是诗词创作的忌讳之一。另,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更需避讳。
(3)倒韵:把一个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斧痕明显。
(4)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5)重韵:诗中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
(6)复韵:同义又同韵的字,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叫做复韵。
(7)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8)三阴平韵: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9)凑韵: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
(10)出韵: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
(11)窜韵: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